君家樊圃恰三亩,学弄桔槔曾在手
出处:《易侍御学圃亭》
明 · 欧大任
君家樊圃恰三亩,学弄桔槔曾在手。
胶东舍下闻讽音,山阳林中足沽酒。
偶簪柱后惠文冠,忆灌汉阴烟水寒。
今尊东夏儒宗业,未作于陵仲子看。
胶东舍下闻讽音,山阳林中足沽酒。
偶簪柱后惠文冠,忆灌汉阴烟水寒。
今尊东夏儒宗业,未作于陵仲子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侍御官在学圃亭学习园艺的情景,充满了田园生活的诗意与宁静。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侍御官在园中劳作、学习桔槔之术的场景,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首句“君家樊圃恰三亩”,点明了学圃亭所在的环境——一个占地三亩的小园,暗示了园艺活动的规模适中,既不过大也不过小,适宜于学习和实践。接着,“学弄桔槔曾在手”一句,通过“弄”字生动地描绘了侍御官亲自操作桔槔(一种灌溉工具)的情景,体现了他对园艺工作的亲力亲为和投入。
“胶东舍下闻讽音,山阳林中足沽酒”两句,运用了典故,胶东舍下可能是指侍御官居住或工作的地方,而山阳林中的“足沽酒”则暗示了他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以及在自然美景中享受生活的情趣。这两句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增添了诗的意境美。
“偶簪柱后惠文冠,忆灌汉阴烟水寒”进一步深化了侍御官的形象,他偶然佩戴着古代文人所戴的惠文冠,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与自然界的烟水寒气相呼应,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精神状态。
最后,“今尊东夏儒宗业,未作于陵仲子看”表达了侍御官对儒家学问的尊崇,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即在园艺实践中追求精神的提升与内心的平静,而不是像古代隐士于陵仲子那样完全脱离社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展现了侍御官在学圃亭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儒家学问的崇尚,传递出一种追求精神自由与生活艺术化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