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此乱世百事废,俯仰一身馀愤激
出处:《乱中百事俱废寒夜不寐拉杂书之》
清末民国初 · 曹家达
生不能学万人敌,上马杀贼下草檄。
又不能生成媚骨悦权贵,博取高官惧亲戚。
当此乱世百事废,俯仰一身馀愤激。
三纲沦陷邪说兴,城市相逢尽夷狄。
国家何曾亏负汝,口众我寡不分析。
终日昏昏但如醉,野田芳草独寻觅。
夜中无寐更奈何,油灯不明更漏寂。
雨声催寒入衾底,有时误听背毛淅。
世情如夜愁夜长,况当阴雨嗟沉溺。
绸缪不早室将毁,鸱鸮化作苍鹰击。
早闻将军天上来,谁是刘琨谁祖逖。
需为事贼自古然,我虽不才心则惄。
吁嗟鸡鹜尔何知,草閒偷活沾馀沥。
又不能生成媚骨悦权贵,博取高官惧亲戚。
当此乱世百事废,俯仰一身馀愤激。
三纲沦陷邪说兴,城市相逢尽夷狄。
国家何曾亏负汝,口众我寡不分析。
终日昏昏但如醉,野田芳草独寻觅。
夜中无寐更奈何,油灯不明更漏寂。
雨声催寒入衾底,有时误听背毛淅。
世情如夜愁夜长,况当阴雨嗟沉溺。
绸缪不早室将毁,鸱鸮化作苍鹰击。
早闻将军天上来,谁是刘琨谁祖逖。
需为事贼自古然,我虽不才心则惄。
吁嗟鸡鹜尔何知,草閒偷活沾馀沥。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乱世中的复杂心情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忧虑。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能力与社会环境的矛盾,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担忧。作者感叹自己无法成为万人之敌,也无法通过谄媚权贵来获取高官厚禄,这反映了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诗中提到“三纲沦陷邪说兴”,揭示了社会道德观念的混乱,以及正统价值观的缺失。城市中的人们仿佛都变成了外族,这不仅是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也是对人性扭曲的哀叹。作者强调国家并未亏待人民,但面对人口众多与资源有限的矛盾,他感到无力和愤慨。
在乱世中,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痛苦,作者描述了自己“终日昏昏但如醉”的状态,以及在野外寻找生机的孤独。夜晚的无眠更加剧了他的愁绪,油灯的微光和滴答的更漏声,伴随着雨声的侵袭,营造出一种凄凉和压抑的氛围。这种情境不仅描绘了个人的困境,也象征着整个社会的沉沦。
最后,作者以“吁嗟鸡鹜尔何知,草閒偷活沾馀沥”结束,表达了对那些只顾自身利益、缺乏远见和责任感的人的讽刺。同时,这也是一种自我反省,提醒自己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应放弃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在动荡时代中的个人感受和社会观察,展现了其对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