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鸟悲吟动,门人感涕零
出处:《志远法师挽辞》
宋 · 强至
寂寞湖边寺,荆溪目已瞑。
窗云犹晓白,竹径自寒青。
野鸟悲吟动,门人感涕零。
里无梁补阙,谁可法师铭。
窗云犹晓白,竹径自寒青。
野鸟悲吟动,门人感涕零。
里无梁补阙,谁可法师铭。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寂寞:形容孤独、寂静。寺:寺庙。
荆溪:地名,可能指某个地方的溪流。
瞑:天黑,夜晚降临。
窗云:窗户上的云影。
晓白:清晨的白色。
竹径:竹林小路。
寒青:寒冷而青翠。
野鸟:野生的鸟儿。
悲吟:悲伤地鸣叫。
感涕零:感动得流泪。
梁:殿堂的横梁。
补阙:修补殿堂。
法师:僧侣或有学问的宗教领袖。
铭:碑铭,纪念文字。
翻译
寂静的湖畔寺庙,荆溪的夜色已经降临。窗户上的云彩还留有清晨的洁白,竹林小径独自散发着清冷的幽青。
野外的鸟儿悲伤地鸣叫,弟子们感动得泪流不止。
村里没有能修补殿堂的人才,谁能为法师写下碑铭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强至为志远法师所作的挽辞,表达了对法师离世的哀思与怀念。诗中通过描绘湖边寺庙的寂静景象,展现了法师生前生活的孤寂和清冷。"寂寞湖边寺"四字直接点出环境的冷清,"荆溪目已瞑"则暗示了法师的去世,如同夜幕降临,湖水静谧。
"窗云犹晓白,竹径自寒青"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内外的景色,即使在早晨,云彩依然洁白,竹林小径显得格外幽深而清冷,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野鸟悲吟动"以鸟儿的悲鸣声,寄托了诗人对法师的哀悼之情,"门人感涕零"则直接表达了弟子们的悲伤,泪水涟涟,感人至深。
最后两句"里无梁补阙,谁可法师铭",揭示了挽辞的主题,意味着在这个地方没有能像法师那样填补空缺的人才,也没有合适的人来撰写法师的事迹,表达了对法师才德无人继承的惋惜,以及对法师品德的赞美和追忆。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洁,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法师的敬仰和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