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钟梦里惊如昨,眠食时来得任真
出处:《退院诗十四首》
明 · 释函是
厌事久思云外室,爱身仍托寺边身。
鼓钟梦里惊如昨,眠食时来得任真。
闻道郡城多斥堠,焉知溪上有閒人。
投閒若更受閒累,到老何年是了因。
鼓钟梦里惊如昨,眠食时来得任真。
闻道郡城多斥堠,焉知溪上有閒人。
投閒若更受閒累,到老何年是了因。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清净生活的向往。首句“厌事久思云外室”,诗人长时间地对尘世的琐碎事务感到厌烦,渴望逃离,寻找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之所,如同在云端之上建造一间小屋。接着,“爱身仍托寺边身”表明诗人不仅在精神上寻求解脱,也通过与寺庙的联系,在身体上寄托于佛教的修行之中,以求心灵的净化与安宁。
“鼓钟梦里惊如昨,眠食时来得任真。”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梦中被寺庙的钟声惊醒,仿佛昨日之事依然历历在目,而醒来后在日常的睡眠与饮食中,他得以自由地追求内心的真我,不受世俗束缚。这里运用了梦境的意象,象征着诗人从现实的束缚中暂时解脱出来,得以在精神层面实现自我。
“闻道郡城多斥堠,焉知溪上有閒人。”诗人听说郡城中充满了官府的监视与纷扰,而对溪流之上的闲散生活充满好奇与向往。这反映了诗人对权力与繁杂社会生活的反感,以及对自然与简单生活的向往。
最后,“投閒若更受閒累,到老何年是了因。”诗人提出疑问:如果投身于闲散的生活,是否还会受到闲散带来的困扰?他思考着,即使到了老年,是否能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追问,以及对内心平静与真正自由的不懈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意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