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阳归去太康年,石灶灰寒古洞前
出处:《题玉隆宫壁》
宋 · 白玉蟾
旌阳归去太康年,石灶灰寒古洞前。
笑斩白龙横蓼岸,醉骑黄鹤步云天。
金丹玉屑不复得,铁臼石函犹宛然。
四十二口家何在,猿啸西山柏树烟。
笑斩白龙横蓼岸,醉骑黄鹤步云天。
金丹玉屑不复得,铁臼石函犹宛然。
四十二口家何在,猿啸西山柏树烟。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诗人以旌阳归去的意境,开启了这首诗的画面。"太康年"三字,点明时空背景,是对盛世美好的追忆。而"石灶灰寒古洞前"则描绘出一幅幽静古朴的山谷景象,石灶的冷清与古洞前的寂寥,共同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笑斩白龙横蓼岸"中,诗人以豪放的笔触,展现了自己对传统英雄事迹的缅怀。笑声中的自信与潇洒,是对过往英勇事迹的一种超脱。而"醉骑黄鹤步云天"则更进一步,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由飞翔、超然物外的向往。
"金丹玉屑不复得,铁臼石函犹宛然"两句,表达了对失落事物的无奈与怀念。金丹玉屑,可能象征着某种精神追求或理想,而这种追求已难以实现;而铁臼石函,虽仍保有往日风貌,却也只剩下遗迹。
"四十二口家何在,猿啸西山柏树烟"则转向现实生活的反思。诗人提及"四十二口家",可能是对某个家族或集体的追问,而猿啸西山,则是一种孤寂与无奈的情感表达。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个人理想的追寻以及现实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