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命尽射生手,一箭正中凌空翮
出处:《雁中箭词》
宋 · 敖陶孙
南来羁鸿北方客,背负严霜飞不得。
日中命尽射生手,一箭正中凌空翮。
一鸿中机百鸿惊,点空细字纷斜横。
力穷遭烹忍一死,可怜片影长孤征。
古人毕弋岂无意,登俎亦可无肉味。
至今暴殄及胎夭,杀气为妖满天地。
物生何至相吞屠,苍天变化还须臾。
坐殿忽作杜鹃去,行河岂意黄能趋。
人虫得丧无了日,客行感此泪横臆。
有弟落南今在亡,十年一字无消息。
冥鸿一来听祝辞,世间踏地皆危机。
菰蒲饱霜湖水满,见草为人汝当远。
日中命尽射生手,一箭正中凌空翮。
一鸿中机百鸿惊,点空细字纷斜横。
力穷遭烹忍一死,可怜片影长孤征。
古人毕弋岂无意,登俎亦可无肉味。
至今暴殄及胎夭,杀气为妖满天地。
物生何至相吞屠,苍天变化还须臾。
坐殿忽作杜鹃去,行河岂意黄能趋。
人虫得丧无了日,客行感此泪横臆。
有弟落南今在亡,十年一字无消息。
冥鸿一来听祝辞,世间踏地皆危机。
菰蒲饱霜湖水满,见草为人汝当远。
注释
羁鸿:孤雁, 外来之雁。北方客:北方的旅人。
严霜:寒冷的霜冻。
射生手:擅长射箭的猎人。
凌空翮:飞翔的翅膀。
暴殄:残酷地毁灭。
胎夭:指幼小的生命。
为:替, 替代。
杜鹃:一种鸟,叫声凄厉。
黄能:黄雀, 小鸟。
冥鸿:指死去的雁。
祝辞:祈祷或祝福的话语。
菰蒲:水生植物,此处指芦苇。
翻译
南方来的孤雁北方的旅人,背负着严寒的霜雪无法飞翔。中午时分,猎人们瞄准目标,射箭手一箭正中雁的翅膀。
一只雁被击中,其他大雁受惊,天空中留下混乱的痕迹。
尽管力竭,它仍忍受死亡,令人怜悯的是,它的孤单身影仍在长途跋涉。
古人狩猎并非无情,即使上了餐桌,也无需肉香。
然而至今,人类过度捕杀,连幼小的生命也不放过,杀气弥漫天地。
生物之间何至于互相残杀,大自然的变化瞬息万变。
坐在宫殿中的帝王忽然化为杜鹃鸟离去,河流中谁能预料会有黄雀出现。
人的生死无常,行者为此感慨泪流。
有个弟弟曾南下,如今音讯全无,生死不明。
孤雁听到我的祝祷,世间万物似乎都隐藏危机。
湖面结霜,芦苇饱经风霜,见到草木被人砍伐,你应远离人群。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敖陶孙的《雁中箭词》,通过描绘南来北往的大雁被射中的一幕,寓言性地表达了对世间残酷杀戮的批判和对生命的怜悯。首句“南来羁鸿北方客”,以大雁比喻漂泊异乡的人,形象生动。接着,“背负严霜飞不得”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困境。射雁者“日中命尽射生手”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无情猎杀,而“一箭正中凌空翮”则描绘了雁的悲惨命运。
“一鸿中机百鸿惊,点空细字纷斜横”运用比喻,形容箭矢穿透雁群的混乱景象。随后,“力穷遭烹忍一死”表达对雁的同情,它们虽力竭仍被迫面对死亡。“可怜片影长孤征”则揭示了生命的孤独与坚韧。
诗人进一步借古人射雁之事,批评过度杀戮,“古人毕弋岂无意,登俎亦可无肉味”,指出即使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也不应滥杀无辜。然而,“至今暴殄及胎夭,杀气为妖满天地”揭示了这种行为的恶劣影响,使得天地间充满杀伐之气。
最后,诗人感叹人世间的得失无常,自己的兄弟音信全无,而大雁的到来似乎带来了某种启示或祝辞,“冥鸿一来听祝辞,世间踏地皆危机”。他以菰蒲和满湖的水,以及对草木的警戒,劝诫人们远离杀戮,保持敬畏之心。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既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也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残酷与无奈,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