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六歌兮歌且疑,天道反覆难得知
出处:《乙巳清明日拟杜七歌》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平原纸飞挂长棘,幼子孤坟在西北。
桄榔生风溪水黑,青坭污汝好颜色。
去年四岁解学书,今日闻歌莫应识。
呜呼六歌兮歌且疑,天道反覆难得知。
桄榔生风溪水黑,青坭污汝好颜色。
去年四岁解学书,今日闻歌莫应识。
呜呼六歌兮歌且疑,天道反覆难得知。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创作的《乙巳清明日拟杜七歌(其六)》。诗中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通过描述平原上纸张随风飘扬,幼小的孩子孤独地躺在西北方向的坟墓中,以及桄榔树在风中摇曳,溪水漆黑,青坭覆盖着孩子的遗体,展现出一种哀伤与悲痛的情感。
“平原纸飞挂长棘”,开篇即以“平原”、“纸飞”、“长棘”三个意象,营造出荒凉、寂寥的氛围。纸张随风飘荡,既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也暗示了死亡的无常。而“长棘”则增加了画面的刺痛感,预示着未来的艰辛与挑战。
“幼子孤坟在西北”,点明了主题——对失去孩子的哀悼。孩子孤独地躺在西北方向的坟墓中,这一细节强化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与无助感。
“桄榔生风溪水黑,青坭污汝好颜色”,桄榔树在风中摇曳,溪水漆黑,青坭覆盖着孩子的遗体。桄榔树的生长与溪水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的对立。青坭虽然污浊,却也衬托出了孩子的“好颜色”,即生命的美好与纯净。
“去年四岁解学书,今日闻歌莫应识”,回忆起孩子生前的可爱与聪明,如今却已无法回应歌声,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与遗憾。
“呜呼六歌兮歌且疑,天道反覆难得知”,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和对天道难以理解的困惑。诗歌以哀婉的语气结束,留给读者深深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失去孩子的哀悼,展现了生命与死亡、过去与现在的深刻对比,以及对命运不可知的无奈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