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过万舆薪,杯水谩毫末
传道官颇清,防患计微拙。
学宫墙外草,十里望不绝。
芟除失豫备,滋蔓久盘结。
野烧因风起,四垣俱烈烈。
堂上帘低垂,飞灰如落雪。
夭矫逼檐槛,流熛向门闑。
何但光孔圣,亦已照十哲。
诸生固猝猝,矩步未敢越。
相与望而畏,鹿骇惊鸥决。
似闻先生窘,书簏自提挈。
倾盆浆一空,戛釜羹亦竭。
势过万舆薪,杯水谩毫末。
颇欲伏忠信,石壁验庄列。
顾兹烟烬高,难试肤与发。
护持终有物,远近同扑灭。
趋凉寻木阴,气定始焦渴。
三日冷官门,炙手犹可热。
先生听我言,事细不堪忽。
徙薪与去草,此理同一辙。
勿谓草今无,火过茅已茁。
学宫墙外草,十里望不绝。
芟除失豫备,滋蔓久盘结。
野烧因风起,四垣俱烈烈。
堂上帘低垂,飞灰如落雪。
夭矫逼檐槛,流熛向门闑。
何但光孔圣,亦已照十哲。
诸生固猝猝,矩步未敢越。
相与望而畏,鹿骇惊鸥决。
似闻先生窘,书簏自提挈。
倾盆浆一空,戛釜羹亦竭。
势过万舆薪,杯水谩毫末。
颇欲伏忠信,石壁验庄列。
顾兹烟烬高,难试肤与发。
护持终有物,远近同扑灭。
趋凉寻木阴,气定始焦渴。
三日冷官门,炙手犹可热。
先生听我言,事细不堪忽。
徙薪与去草,此理同一辙。
勿谓草今无,火过茅已茁。
注释
颇:相当、非常。豫备:预备、预先准备。
滋蔓:蔓延、扩散。
四垣:四周的墙壁。
戛釜:敲击锅边,形容食物煮熟。
势过万舆薪:火势猛烈,超过万辆车的柴薪。
肤与发:皮肤和头发,比喻身体。
趋凉:走向阴凉处。
炙手犹可热:形容手摸上去还很热。
徙薪:移除柴薪以防火灾。
去草:清除杂草。
翻译
传道官公正清廉,预防火灾的方法却略显笨拙。学宫墙外的草丛,绵延十里,一眼望不到头。
没有及时清除杂草,它们滋生蔓延,根深叶茂。
野外的火焰借风势燃起,四面城墙都炽热燃烧。
厅堂上的帘幕低垂,飞灰如同雪花般飘落。
火星逼近屋檐栏杆,热浪直冲大门。
不仅是孔圣人的光芒,连十哲也一同照亮。
学生们紧张不安,不敢随意走动。
大家相互望着,畏惧不已,像鹿受惊,鸥鸟纷飞。
似乎听到先生处境艰难,自己提着书箱离开。
盛满的瓢盆瞬间空了,锅里的汤也已煮干。
火势之大,犹如万辆车的柴薪,而一杯水仅能略作抵挡。
很想证明忠诚,但大火太高,无法验证。
虽然大火最终会被扑灭,但此刻难以亲身尝试。
保护措施终会发挥作用,无论远近都会被扑灭。
寻找树荫避暑,心情平静下来才感到口渴。
三天的冷官生涯,即使手还是热的。
先生,请听我说,事情虽小,不可忽视。
移除薪柴和清理杂草的道理是一样的。
不要以为现在没有火灾,一旦火过,茅草也会迅速生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突发的野火烧及学宫的情景。诗人郑刚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学官的清廉和预防措施的不足,以及火灾发生后的紧张与救援过程。"学宫墙外草,十里望不绝"形象地写出草木茂盛,未及时清除成为火灾隐患。"野烧因风起,四垣俱烈烈"描绘了火势蔓延的迅猛,"堂上帘低垂,飞灰如落雪"则刻画了火势之大和破坏力。
诗人借此机会强调防火的重要性,指出预先清除杂草是防止火灾的关键,"徙薪与去草,此理同一辙",暗示了预防优于救急的道理。最后,虽然泮师带领学生奋力灭火,但诗人认为,若能事先防范,效果会更好,"护持终有物,远近同扑灭",表达了对预防措施的肯定。
整首诗寓言深刻,语言生动,既展示了火灾的危险,也突显了教育者和学生的责任,以及预防火灾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