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妇道真能尽,去后郎心肯全信
出处:《少妇行》
明 · 王绂
东家少妇年十五,嫁得良人出为贾。
经年书到不言归,肯念春闺别离苦。
西邻年少犹空房,红缨白马羽林郎。
眼传芳意已相密,愿作双栖鸳与鸯。
朝闻贾死惊未讣,暮奔已作西家妇。
六亲蒙耻无光辉,方逞妖淫浓态度。
欢情得遂无几时,羽林从征须别离。
欲去翻思畴昔事,叮咛恐亦还家迟。
妾言劝郎郎勿疑,妾今贞守无他为。
可怜妇道真能尽,去后郎心肯全信。
经年书到不言归,肯念春闺别离苦。
西邻年少犹空房,红缨白马羽林郎。
眼传芳意已相密,愿作双栖鸳与鸯。
朝闻贾死惊未讣,暮奔已作西家妇。
六亲蒙耻无光辉,方逞妖淫浓态度。
欢情得遂无几时,羽林从征须别离。
欲去翻思畴昔事,叮咛恐亦还家迟。
妾言劝郎郎勿疑,妾今贞守无他为。
可怜妇道真能尽,去后郎心肯全信。
鉴赏
这首《少妇行》描绘了一位年轻寡妇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她对忠诚与爱情的坚守,以及对过往幸福生活的怀念。诗中通过对比东家少妇与西邻年少的不同命运,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和道德观念的变迁。
开篇以“东家少妇年十五”引入,描述了一位年轻的妻子,她的丈夫外出经商多年未归,留下她独自在春闺中忍受离别的痛苦。接着,“西邻年少犹空房”,对比之下,西邻的年轻男子虽有美貌和地位(“红缨白马羽林郎”),却仍单身一人,暗示了他对情感的追求与满足。
“眼传芳意已相密,愿作双栖鸳与鸯”,表达了西邻男子对美好情感的渴望,希望与爱人如鸳鸯般双宿双飞。然而,这种美好的愿望并未实现,因为“朝闻贾死惊未讣,暮奔已作西家妇”。东家少妇的丈夫去世,她被迫改嫁,成为西邻男子的妻子,这一转折揭示了命运的无情和女性地位的低下。
“六亲蒙耻无光辉,方逞妖淫浓态度”,描绘了新婚之夜,东家少妇因丈夫的早逝而成为他人之妻,她的家族也因此蒙受耻辱,但她并未因此堕落,反而展现出一种坚强和自尊。
“欢情得遂无几时,羽林从征须别离”,表明新婚生活短暂,不久后,西邻男子作为羽林郎,需要随军出征,再次分离,预示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最后,“欲去翻思畴昔事,叮咛恐亦还家迟”,表达了女子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丈夫的担忧,担心他的安全和归期。
“妾言劝郎郎勿疑,妾今贞守无他为。可怜妇道真能尽,去后郎心肯全信”,是女子对丈夫的忠告和承诺,她决心坚守贞洁,希望丈夫能够信任并理解她的选择,体现了她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诚与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对比,展现了明代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道德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复杂情感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