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得云雨,猛虎生羽翼
出处:《偈颂一一二首 其八》
宋 · 释清远
少室无言语,曹溪有消息。
可怜门大开,而人不能入。
苍龙得云雨,猛虎生羽翼。
但解自承当,何劳问知识。
可怜门大开,而人不能入。
苍龙得云雨,猛虎生羽翼。
但解自承当,何劳问知识。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中关于自我认知与修行的深刻思想。
“少室无言语,曹溪有消息。” 开篇以“少室”和“曹溪”两个地名作为隐喻,分别代表不同的禅宗派系或修行路径。“少室”象征着一种内敛、静默的修行方式,而“曹溪”则可能指代更为直接、开放的悟道途径。这里通过对比,暗示了不同的修行方法和领悟真理的方式。
“可怜门大开,而人不能入。”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一扇大门敞开,却无人能真正踏入其中的场景。这里的“门”可以理解为通往真理、觉悟的大门,而“不能入”则表达了即使机会摆在眼前,人们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真正把握和实现自我超越的状态。
“苍龙得云雨,猛虎生羽翼。” 通过“苍龙”和“猛虎”的形象,诗人进一步阐述了成长和变化的主题。龙得云雨意味着在适当的时机和环境下,事物能够得到滋养和成长;虎生羽翼则象征着力量的增强和飞翔的可能性。这两句诗强调了内在潜力的开发和外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但解自承当,何劳问知识。”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核心,强调了自我承担和自我觉醒的重要性。这里的“承当”指的是承担责任、面对现实和自我挑战,“知识”则可能暗指外界的指导或传统教义。诗人认为,真正的成长和觉悟来自于个体的内在探索和实践,而不是依赖于外部的知识或权威的指导。这反映了禅宗中重视直觉、体验和个人悟性的核心理念。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比喻和哲理性的论述,探讨了修行、悟道以及自我超越的主题,鼓励读者在面对真理之门时,勇于自我承担,而非仅仅依赖于外在的知识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