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有食象蛇,常苦蝼蚁嘬
知命识大忧,嗣世宅已坏。
不阅父母邦,遑及为蒯瞆。
依仁罕言利,执礼不语怪。
污墁泥中辙,脂牵速遄迈。
难乎其有恒,取善仅餔馈。
苟非言抑扬,大道或几卖。
峡有食象蛇,常苦蝼蚁嘬。
昭昭神禹功,凿水疏九派。
刊随神明疲,新水螭蜃快。
志士每丧元,时靡可究届。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圣之时:指孔子顺应时代潮流。蔽:遮蔽,这里指狭隘的思想。
蒯瞆:比喻世道衰败。
依仁:遵循仁德。
刊随:开凿、疏浚。
螭蜃:古代传说中的龙类和蜃类,这里代指神话生物。
丧元:丧失初心,元指本心。
翻译
孔子是圣人,他顺应时代,不会被狭隘所遮蔽。他深知天命,关注重大忧虑,继承了衰败的世道。
未曾亲眼见过故乡,哪有时间去理会蒯瞆这样的琐事。
他遵循仁德,少谈利益,坚持礼仪,不谈论奇异之事。
在污秽中前行,如同油脂牵引快速前进。
持之以恒很难,获取善行只是偶尔为之。
若非言语严谨,大道可能被轻易出卖。
峡谷中有食象的蛇,常受蝼蚁侵扰。
伟大的禹帝功绩显赫,开凿河流疏浚九条支流。
尽管疲惫不堪,新的水域让神明和龙蛇都感到愉快。
志士常常失去初心,世间变迁无常难以穷尽。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李廌的作品《和钱之道》,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家文化传统的尊崇以及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全诗语言古朴,意境深远,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人格与社会责任的追求。
“仲尼圣之时,岂蔽不恭隘。”开篇即引入孔子(仲尼),强调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和对个人行为规范的要求。接着,“知命识大忧,嗣世宅已坏。”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的认知和时代变迁带来的忧虑。
“不阅父母邦,遑及为蒯瞆。”此句通过比喻,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应超越私利,关注更广泛的社会责任。下文“依仁罕言利,执礼不语怪。”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儒家“仁”与“礼”的重视,以及对个人行为规范的坚守。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污墁泥中辙,脂牵速遄迈。”通过形象地描述车轮碾压泥泞之路和车轴的迅速转动,象征着道德修养的艰难与进步。紧接着,“难乎其有恒,取善仅餔馈。”则表达了对于坚持不懈追求高尚品格的艰辛和珍贵。
诗的后半部分,“苟非言抑扬,大道或几卖。”警示不要轻易贬低或夸大自己的言行,否则可能会损害伟大的道德原则。随后的“峡有食象蛇,常苦蝼蚁嘬。”通过比喻巨蟒吞象与小虫啃噬,强调了个人的品格修养需防微杜渐。
最后,“昭昭神禹功,凿水疏九派。”赞颂了古圣人禹的伟大业绩,即开辟河道、治理洪水。紧接着,“刊随神明疲,新水螭蜃快。”则描绘了一种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生动画面,象征着文化传承与创新。
全诗末尾,“志士每丧元,时靡可究届。”表达了对于理想人格追求者易受挫折的忧虑,以及对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作者对于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和坚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