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百年,佛说十二部
出处:《诗三百三首 其一五二》
唐 · 寒山
人生一百年,佛说十二部。
慈悲如野鹿,瞋忿似家狗。
家狗趁不去,野鹿常好走。
欲伏猕猴心,须听狮子吼。
慈悲如野鹿,瞋忿似家狗。
家狗趁不去,野鹿常好走。
欲伏猕猴心,须听狮子吼。
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佛法的深奥。诗人以"人生一百年"开篇,指出人生的短暂,然后引出佛家十二部经典,暗示对佛法的追求与信仰。
接着,诗人通过"慈悲如野鹿,瞋忿似家狗"两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佛教中对待众生慈悲和面对烦恼时的坚定不移。野鹿在这里象征着温柔与自由,而家狗则代表了攻击性和束缚。
然而,诗人紧接着指出"家狗趁不去,野鹿常好走",这两句既是对比,也暗含哲理:即便是充满敌意的家狗也无法阻挡自由自在的野鹿。这或许在告诉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干扰,都不能动摇内心的平和与坚持。
最后两句"欲伏猕猴心,须听狮子吼"则是在告诫读者,要想驯服那跳跃不定的猕猴心(比喻人心),就必须倾听狮子的吼声。这狮子吼声象征着大智慧、大勇气,是对修行者的一种提醒:要想真正地控制自己的内心,需要拥有如同狮子般的力量和觉悟。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动物比喻,传达了佛教中关于慈悲、坚定和自我修养的主题,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