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轼邦君侈画熊,却来问政翠崖翁
出处:《题问政山》
宋 · 陈鉴之
冯轼邦君侈画熊,却来问政翠崖翁。
祇应兄念玄真子,不是堂无齐盖公。
千载棣华垂盛事,两丛慈竹亦清风。
跨鸾时过宣平老,明月箫声在半空。
祇应兄念玄真子,不是堂无齐盖公。
千载棣华垂盛事,两丛慈竹亦清风。
跨鸾时过宣平老,明月箫声在半空。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冯轼:冯轼,代指冯姓官员,坐在车轼上,表示身份尊贵。棣华:棣花,古代常用来比喻兄弟情谊深厚。
宣平老:宣平老人,可能是位德高望重的人物。
翻译
冯轼邦君奢侈地画了一幅熊图,然后回来向翠崖翁询问政事。他可能只是想念那位玄真子兄弟,而不是因为家中没有像齐桓公那样的贤臣。
千年的兄弟情谊如同繁花盛开的棣花,两丛慈竹象征着清廉之风。
他骑着鸾鸟经过宣平老人的地方,那时的月光下,箫声飘荡在半空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鉴之所作的《题问政山》,通过对冯轼邦君的行为和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政治顾问的角色以及对高尚品德的推崇。首句"冯轼邦君侈画熊"暗示冯轼以智者形象出现,可能在讨论国家大事时展现出深思熟虑。"却来问政翠崖翁"则点出他向老者翠崖翁请教政务,体现出谦虚好学的态度。
接下来两句"祇应兄念玄真子,不是堂无齐盖公",通过将冯轼比作道家的玄真子,强调他的智慧和超脱世俗的品格,同时暗指其并非因缺乏贤才而求助于人,而是出于对兄长般的敬重。"齐盖公"可能指的是历史上善于治国的贤臣。
"千载棣华垂盛事,两丛慈竹亦清风",棣华比喻兄弟情谊深厚,盛事则寓意着他们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慈竹象征高洁,意味着冯轼和翠崖翁的品行如同竹林中的清风,为政坛带来清新之气。
最后两句"跨鸾时过宣平老,明月箫声在半空",以仙鹤翱翔和月夜箫声的形象,描绘出冯轼来访翠崖翁的场景,显得神秘而富有诗意,也暗示了他们的交流超越了凡尘,充满了哲理与艺术的气息。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既赞扬了冯轼的智慧和谦逊,又赞美了翠崖翁的德行,同时也寓含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