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俗难开眼,亨途易致身
出处:《送陆君重五首 其二》
宋末元初 · 方回
谓世无廉吏,吾犹见此人。
政声口碑在,阴德□□新。
薄俗难开眼,亨途易致身。
一清当百浊,端肯混光尘。
政声口碑在,阴德□□新。
薄俗难开眼,亨途易致身。
一清当百浊,端肯混光尘。
注释
谓:认为。世:世间。
廉吏:廉洁的官吏。
犹:仍然。
见:看见。
政声:政绩和口碑。
口碑:群众的口头评价。
阴德:暗中做的好事。
□□:此处原文为空缺,可能表示尚未填写或强调空白。
薄俗:浅薄的风气。
难:难以。
开眼:识别。
亨途:显赫的前程。
一清:一个清白的人。
百浊:众多浑浊之人。
端肯:岂肯,怎能。
混光尘:混入尘埃,比喻世俗。
翻译
如果说世上没有廉洁的官吏,我还是能见到这样的人。他的政绩和口碑流传,暗中做的好事也不断更新。
浅薄的风气难以识别贤良,但显赫的前程容易获得。
在一片浑浊之中,他保持着清明,怎肯让自己混入尘埃。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廉洁官吏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廉政的推崇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开篇“谓世无廉吏,吾犹见此人”表明尽管世上认为没有廉洁之吏,但诗人却仍然看到了这样的清官。这不仅是对个别人物的肯定,也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和期待。
接着“政声口碑在,阴德□□新”中,“政声”指的是清明公正的政治声誉;“口碑”则意味着人们交口相传的美好评价;而“阴德”暗示了一种不事张扬、默默做好事的品质。这里的“□□新”可能是原文中有缺失,无法断定具体意涵,但结合上下文应与官员的清正行为有关。
第三句“薄俗难开眼”,“薄俗”指的是浅薄的世俗观念,“难开眼”则意味着人们难以摆脱这些观念去认清事物的真相。这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评。
第四句“亨途易致身”,“亨途”指的是通畅无阻的道路,“易致身”则意味着容易遭到不幸或灾难。这里可能是在说在一个不太清明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受到牵连和伤害。
最后两句“一清当百浊,端肯混光尘”,“一清当百浊”意指一位廉洁的官员可以抵得上百个腐败之人;“端肯混光尘”则是在说即使在污浊不堪的环境中,也要保持自己的纯净和坚定。这是诗人对读者或后人的期望,鼓励人们即便身处污秽也要保持清廉。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清官的赞美,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个人品德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