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为尊兮宗庙斯敬,儿于所生兮岂忍忘之
出处:《敬宗操》
明 · 史鉴
少生我兮儿宁不知,儿奉嫡兮将尊父为。
父为尊兮宗庙斯敬,儿于所生兮岂忍忘之。
呜呼,天高以尊兮地顺以卑,儿心孔悲兮知者其谁。
父为尊兮宗庙斯敬,儿于所生兮岂忍忘之。
呜呼,天高以尊兮地顺以卑,儿心孔悲兮知者其谁。
鉴赏
这首诗《敬宗操》由明代诗人史鉴所作,通过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性的思考,表达了对宗族关系中尊卑秩序的理解与尊重。
诗的开篇“少生我兮儿宁不知”,以一种质朴而深情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出对宗族关系中尊卑秩序的探讨。接着,“儿奉嫡兮将尊父为”一句,点明了作为儿子应当遵循的礼制,即尊敬父亲,体现了儒家孝道的核心思想。
“父为尊兮宗庙斯敬”,进一步强调了父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这种尊贵地位延伸到宗庙祭祀中的体现,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家族传统的重视。然而,紧接着的“儿于所生兮岂忍忘之”一句,又提出了一个反问,似乎在质疑这种尊卑秩序是否真的能够忽视或忘记对母亲的爱与尊重,引发读者对传统礼制中女性地位的思考。
最后,“呜呼,天高以尊兮地顺以卑,儿心孔悲兮知者其谁”四句,以天地自然的比喻,表达了对宗族关系中尊卑秩序的深刻理解。天高代表着尊贵,地低象征着谦卑,这不仅是自然界的现象,也是人类社会中尊老爱幼、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的体现。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内心的悲痛,即在遵循传统礼制的同时,如何平衡对不同亲人的爱与尊重,这既是个人情感的挣扎,也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在表达对宗族关系中尊卑秩序的尊重与思考的同时,也蕴含了对人性复杂情感的洞察,以及对传统道德价值的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