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失身在蛛网,竟日秋檐垂全文

失身在蛛网,竟日秋檐垂

出处:《二虫诗
宋 · 释元肇
蛛螫包祸心,满腹皆素丝。
补缀曾无功,贪伤不知疲。
谁云禁网密,施设近茅茨。
旦暮待游蚋,所得亦已卑。
蝎虎誇捷巧,缘壁行跂跂。
蛜蝛青蝇辈,苦遭暗中窥。
失身在蛛网,竟日秋檐垂
蛛犹惧蝎绐,睥睨不敢为。
蛛网既已裂,蝎命不亦危。
嗟哉复嗟哉,诚大黠小痴。
纷纷事争夺,复何异于斯。
我闵为解粘,蝎去何所知。
但令嬉饱日,莫忘倒县时。
感彼两物情,成此一篇诗。

鉴赏

这首诗以“蛛”和“蝎”两种昆虫作为象征,通过它们之间的互动,揭示了自然界中的生存法则与智慧。诗人巧妙地将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生物置于同一场景中,通过对比和讽刺,展现了自然界中“黠”与“痴”的差异。

首先,“蛛”被描绘为一个充满“祸心”的角色,它编织的“素丝”看似美丽,实则充满陷阱。蛛网不仅能够捕捉到“游蚋”,即小飞虫,还能让“蛜蝛”、“青蝇”等其他昆虫陷入困境。然而,蛛却对“蝎”这一更强大的对手保持着警惕,不敢轻易行动,这体现了自然界中的生存智慧——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保护自己。

接着,诗人通过“蛛网既已裂”这一转折,暗示了“蝎”的命运即将终结。尽管“蝎”拥有“捷巧”的能力,能够在墙壁上迅速移动,但它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蛛网的束缚。这一情节寓意着强者也有其局限性,无法永远凌驾于自然法则之上。

最后,诗人以“我闵为解粘”表达了对两种生物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反思了自然界中的生存斗争。通过“蝎去何所知”这一问句,诗人提醒人们,即使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也应保持谦逊,避免陷入不必要的争斗之中。同时,诗人希望人们能从这两只昆虫的故事中汲取教训,珍惜和平共处的时刻。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生存智慧与道德思考,引人深思。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