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三月三十日,天子檄我南国行
出处:《别子陈子》
宋 · 华岳
丙寅三月三十日,天子檄我南国行。
蒲剑欲飞春涨急,柳绵才脱晓寒轻。
事非得已初何好,物到不平终作声。
自古英雄总多难,贾梁何必怨清明。
蒲剑欲飞春涨急,柳绵才脱晓寒轻。
事非得已初何好,物到不平终作声。
自古英雄总多难,贾梁何必怨清明。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檄:古代官方文书,此处指皇帝的命令。南国:指南方的国家或地区。
蒲剑欲飞:比喻菖蒲生长迅速,似剑般挺拔。
柳绵:柳絮,春天的象征。
事非得已:指事情不是出于自愿,被迫为之。
贾梁:泛指历史上遭遇困境的贤能之士,如贾谊和梁鸿。
怨清明:暗指清明时节的公正被质疑,有不公之意。
翻译
在丙寅年的三月三十日,皇帝命令我去南方执行任务。春天河水上涨,菖蒲剑仿佛要飞翔,清晨的寒气随着柳絮的飘落而减轻。
起初事情并非出于自愿,怎能心安理得?一旦遇到不公,终究会发出声音。
自古以来英雄常遭遇艰难,贾谊和梁鸿何必只抱怨清明时节的不公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不得已的离别之情,诗人以 丙寅年三月三十日为时间背景,表达了被天子命令南行的情境。"蒲剑欲飞春涨急,柳绵才脱晓寒轻"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初春时节的景象,蒲剑指水边芦苇,形容其随风摇曳如剑欲飞;而柳絮则是柳丝,形容春天柳絮初脱,尚带晓寒,渲染出一种淡远幽美的意境。
"事非得已初何好"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得不离去的无奈心情。接着"物到不平终作声"则显示了即便面对不公也要发声抗争的坚定立场。这两句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挣扎和对现实环境的不满。
最后,"自古英雄总多难,贾梁何必怨清明"一联借用历史上英雄遭遇困难的情形,来表达自己面临困境时的心声。贾谊、梁鹄都是古代以直言著称的人物,这里提及他们并非是为了怨恨清明,而是在强调即便是那些直言真理之人,也常遭遇困难,彰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理解。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的个体悲凉与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