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见宁亲孝,儒衣稚子斑
出处:《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
唐 · 钱起
几年深道要,一举过贤关。
名与玄珠出,乡宜昼锦还。
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
欲见宁亲孝,儒衣稚子斑。
名与玄珠出,乡宜昼锦还。
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
欲见宁亲孝,儒衣稚子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深道:深厚的道德修养。贤关:道德或知识的高门槛。
名:名声。
玄珠:象征智慧的宝珠。
昼锦还: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莲舟:莲花装饰的船,象征纯洁或高雅。
柳岸:河边的柳树,常用来描绘家乡景色。
家山:故乡的山。
宁亲:孝顺父母。
儒衣:儒生的衣服,代表学问和礼仪。
稚子:幼小的孩子。
翻译
多年来致力于修行,希望能一跃过道德高关。名声如同玄珠般显现,家乡的人们期待我荣归。
共乘莲花舟夜宿河边,向着熟悉的柳岸和故乡进发。
渴望见到亲人,尽孝心,穿着儒生衣裳的孩子也显出了斑驳的痕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成功科举的士子返回家乡的情景。"几年深道要,一举过贤关"表明士子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终于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超过了众多贤能之人。"名与玄珠出"则是指士子的名字和荣誉如同珍贵的玄珠一样传播出去。"乡宜昼锦还"可能是形容家乡的人们在白天就像织锦一样期待着他的归来。
接下来的"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则描绘了士子乘坐的船只与荷花共宿于一处的江浦,并沿着绿意盎然的柳树林立的河岸,缓缓行进向着他心之所系的家乡山。这样的景象不仅美化了归途的风光,也映照出了士子的喜悦心情。
最后两句"欲见宁亲孝,儒衣稚子斑"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道举渴望早日与家人团聚的情感,以及他穿着儒雅服饰的庄重样子和他的年幼子女对他的思念。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抒写了成功后的归乡之乐,表现了作者对于士子的祝福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