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读内经图为秦生伯未作二首(其一)
鼎湖老子忧天阙,呼石补天石应语。
大挠甲子曾几年,古意荒忽无人传。
荒崖石匣发野火,百丈熊熊光烛天。
轩皇旧文初简约,增之益之秦扁鹊。
后来白氏词益繁,道在钩沉殊不恶。
始著竹帛自汉家,群言容有毫釐差。
六经传变乃定体,巨眼特出张长沙。
班书艺文颇慎重,隋唐以后始参综。
鉴赏
这首诗《题读内经图为秦生伯未作二首(其一)》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曹家达所作。诗中探讨了《内经图》这一医学著作的历史演变与传承问题。
首句“大造生人无纪序”,感叹自然与人类生命的复杂与无常,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接着“福慧不备错痒癙”表达了对人生福分与智慧不均等的感慨,以及对疾病痛苦的同情。
“鼎湖老子忧天阙,呼石补天石应语”借用古代神话故事,表达了对古代圣贤如老子的敬仰,以及他们对社会和宇宙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呼石补天”的典故,象征着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与应用。
“大挠甲子曾几年,古意荒忽无人传”提到古代历法的建立者大挠,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遗忘。接下来“荒崖石匣发野火,百丈熊熊光烛天”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壮观的画面,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传承可能遭遇的困难与挑战。
“轩皇旧文初简约,增之益之秦扁鹊”提到黄帝(轩皇)的医学贡献,以及后世医家如秦越人(扁鹊)对医学知识的丰富与发展。这反映了医学知识随着时间的积累而逐渐完善的过程。
“后来白氏词益繁,道在钩沉殊不恶”提到了白居易等文学家对医学文献的解读与传播,强调了文学与医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促进。
“始著竹帛自汉家,群言容有毫釐差”指出医学知识开始以文字形式记录于竹简或纸张上,但同时也承认了其中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或误解。
“六经传变乃定体,巨眼特出张长沙”提到《六经》作为经典文献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以及张仲景(长沙)等医家对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班书艺文颇慎重,隋唐以后始参综”最后总结了班固等编纂史书时对医学文献的重视,以及从隋唐时期开始,医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综合。
整首诗通过对《内经图》这一医学著作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展现了对医学知识传承与发展的关注,以及对古代医学家智慧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