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荆门张都官维见和惠泉诗
蓄之为惠泉,坌若有所折。
泉源本无情,岂问浊与澈。
贪、愚彼二水,终古耻莫雪。
只应所处然,遂使语异别。
泉傍地平衍,泉上山嵽嵲。
君子慎所居,此义安可缺。
古人贵言赠,敢用况高节。
不为冬霜乾,肯畏夏日烈。
泠泠但不已,海远要当彻。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楚人:楚地的人。井饮:以井水为饮。
蓄:储存。
惠泉:象征恩惠的泉水。
坌:涌出。
情:情感。
耻:耻辱。
慎:谨慎。
高节:高尚的节操。
乾:干涸。
泠泠:形容泉水清凉的声音。
彻:清澈。
翻译
楚地的人们少有井水饮用,地下的气息常常不能宣泄。他们储存地下水作为恩惠之泉,涌出时仿佛有所曲折。
泉水本身并无情感,怎会区分清澈还是浑浊。
贪婪和愚蠢如同那两水分流,永远无法洗去耻辱。
这都是因为所处环境使然,导致言语表达也有所不同。
泉边地势平坦,而泉上方山势陡峭。
君子应当谨慎选择居住之地,这样的道理怎能忽视。
古人重视言语赠予,更何况是高尚的节操。
泉水不会因冬霜而干涸,怎会畏惧夏日的酷热。
它泠泠作响,永不停歇,目标是流向遥远的大海,直至清澈见底。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所作,名为《次韵答荆门张都官维见和惠泉诗》。诗中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和生活哲学的深刻洞察。
首句“楚人少井饮,地气常不泄。”描绘了古代楚国民众稀少开凿水井的习俗,以及地气难以外泄的自然现象。接着,“蓄之为惠泉,坌若有所折。”则是说将这样的地下水积蓄起来,就成了惠泽之源,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天然资源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受到损害。
诗人在“泉源本无情,岂问浊与澈。”这两句中,表达了一种超脱的态度,认为自然界的水泉没有情感,不会主动区分清浊。紧接着,“贪、愚彼二水,终古耻莫雪。”则是通过对比贪婪和愚昧这两种不良品质的“水”,强调了它们永远无法洗净自己的羞耻。
以下几句“只应所处然,遂使语异别。泉傍地平衍,泉上山嵽嵲。”则是说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环境,不必刻意改变,而这种顺应也会导致不同的语言和习俗。同时,诗人通过对泉水周围环境的描写,再次强调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君子慎所居,此义安可缺。”这两句中,苏轼借用古人的智慧,劝诫君子们要谨慎选择居住之地,这种对居住环境的重视,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哲学。
最后,“古人贵言赠,敢用况高节。不为冬霜乾,肯畏夏日烈。泠泠但不已,海远要当彻。”诗人通过赞扬古人珍惜每一句话语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季节变化的尊重和顺应,表达了自己对于言行一致、高洁品格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通向宇宙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