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禊帖图
遗墨一纸出昭陵,摹本宇宙同不朽。
甲子循环十六周,甫近千岁未为久。
之字二十我谛观,谁绘此图誇妙手。
晋人之学吾能□,□以庄子为六经。
大同小异立议论,漆园遗意入兰亭。
七情静动应万事,一气聚散钟千形。
乐极必悲生必死,倏开忽阖风天萤。
岂不痛哉逸少语,畏怖生老病死苦。
掇拾释氏之绪馀,惴惴其慄有如许。
颜瓢致乐悲安在,曾箦临死生焉□。
短中求长断斯文,翰墨高名万万古。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癸丑: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指永和九年。禊帖: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在三月三日到水边洗浴,然后聚会饮酒,写诗作画。
昭陵:指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这里借指王羲之的遗迹。
摹本:临摹的作品。
漆园: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活动地,这里指庄子的思想。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
颜瓢:颜回,孔子弟子,以贫贱而乐道著称。
曾箦:曾皙,孔子弟子,此处可能指其临终情景。
斯文:指文化和学术传统。
翻译
永和九年,晋代癸丑年,禊帖流传至今家家户户皆有。从昭陵流出的一纸遗迹,摹本遍布天地,与世长存。
历经甲子轮回十六周,才过九百年,不算长久。
之字二十,我仔细观察,是谁绘制出这幅奇妙画卷。
晋人的学问,我能理解,他们以庄子思想作为六经之一。
大同小异的见解形成论争,庄子的遗风融入了兰亭集会。
七情六欲随万事变化,万物形态由一气聚散决定。
欢乐之后必有悲伤,生命终将走向死亡,瞬间开启又关闭,如同风中的萤火。
王羲之的话语多么痛心,他畏惧生老病死的痛苦。
他汲取佛教的余绪,心中充满恐惧和战栗。
颜回如何在困厄中寻觅快乐,曾皙临终时又在想些什么。
在短暂中寻求永恒,中断了文脉,但书法和名声却流传万世。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题禊帖图》。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永和九年晋癸丑,禊帖至今家家有。”开篇便以历史时序作为切入点,提到晋代的禊帖流传至今,每个家庭都能拥有,这显示了禊文化的普及与深远影响。
“遗墨一纸出昭陵,摹本宇宙同不朽。”诗人通过对古代书法家的赞美,表达了对艺术永恒价值的认同和追求。这里的“昭陵”指的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之墓,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甲子循环十六周,甫近千岁未为久。”作者借用干支纪年法,强调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长河,同时表达了对时间短暂性的感慨。
“之字二十我谛观,谁绘此图誇妙手。”诗人自称对书画艺术有深入的研究,并赞叹某位高明画家的技艺,认为其作品超凡脱俗。
“晋人之学吾能□,□以庄子为六经。”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认同,将庄子的哲思与六经相提并论,显示出深厚的学养。
“大同小异立议论,漆园遗意入兰亭。”诗人在此提出了一种学术讨论的态度,即在大同之中探索小异,以此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并且通过对古代园林文化的提及,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与人文精神的追求。
“七情静动应万事,一气聚散钟千形。”这一句流露出诗人的哲学思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遵循着一致的原理,同时也强调了情感和物质世界的复杂多变。
“乐极必悲生必死,倏开忽阖风天萤。”这两句通过对生命悲剧性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宇宙无穷的深刻感悟。
“岂不痛哉逸少语,畏怖生老病死苦。”作者借用古代哲人的言论,抒发了对于人生的悲观态度,并对生命中的种种苦难表示出同情和理解。
“掇拾释氏之绪馀,惴惴其慄有如许。”诗中此处提及佛教的教义,表达了诗人对宗教哲学的关注,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心态。
“颜瓢致乐悲安在,曾箦临死生焉□。”这两句通过古代圣人的典故,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达观天命的生活态度。
“短中求长断斯文,翰墨高名万万古。”结尾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艺术永恒价值的追求和信念,同时也展示了他个人的文学抱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