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仁甫丈炳奎出观先世所藏温公澄泥砚李延平有题名南宋为魏鹤山得见真西山跋明有文衡山观款
清 · 丁立诚
南唐澄泥第一品,北宋党碑第一人。
匪砚之重,世自不敢轻。
况其温温玉质,娟娟出水莲丰神。
砚之方正见公德,砚之圭角表公节。
公兮砚兮皆可述,独乐园中说《周易》。
墨花濡染传家集,凤咮龙尾伯仲间。
只许桥亭谢升堂,玉带文入室。
前有观者李延平,后有观者文徵明,其中更有西山鹤山来同盟。
八百载后归之乐安孙,可与宋雕《资治通鉴》称为两足尊。
匪砚之重,世自不敢轻。
况其温温玉质,娟娟出水莲丰神。
砚之方正见公德,砚之圭角表公节。
公兮砚兮皆可述,独乐园中说《周易》。
墨花濡染传家集,凤咮龙尾伯仲间。
只许桥亭谢升堂,玉带文入室。
前有观者李延平,后有观者文徵明,其中更有西山鹤山来同盟。
八百载后归之乐安孙,可与宋雕《资治通鉴》称为两足尊。
鉴赏
这首清代丁立诚的诗,通过对北宋澄泥砚的赞美,展现了对历史文物的敬仰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人首先强调了这方砚台的珍贵,不仅因为它是南唐澄泥中的上品,更是北宋党碑时期名家的遗物,世人不敢轻易忽视。砚台温润如玉,形似出水莲花,象征着主人的高洁品质。
诗人进一步指出,砚台的方正寓公德,砚边的圭角显公正,暗示了砚主的高尚人格。在独乐园中研读《周易》,更显其学识与修养。墨花濡染,凝聚家族学问,砚台地位与《资治通鉴》并列,足见其尊贵。
诗中提及李延平、文徵明等历史人物的题跋,以及魏鹤山、西山的见证,增添了砚台的历史厚重感。最后,诗人提到八百年后孙仁甫得到此砚,视为乐安孙家的荣耀,与宋刻《资治通鉴》并列为双璧,表达了对砚台价值的极高评价。
整首诗语言典雅,情感深沉,通过砚台这一载体,赞美了历史人物的风范和文化的延续,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