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在沪得悲庵书还家后寄秦生伯未赏析

在沪得悲庵书还家后寄秦生伯未

清末民国初 · 曹家达
吾因交秦生,始识悲庵书。
纵笔任所往,尺幅力有馀。
刚以柔为用,神存运笔初。
驰逐意为马,旋折气为车。
意气非有象,抗情在太虚。
墨沈结馀采,想见神脘摅。
纪以同治年,陶氏为之储。
朝悬沪北寺,日暮归吾庐。
谁知尘土中,乃有英琼琚。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曹家达所作,名为《在沪得悲庵书还家后寄秦生伯未》。诗中充满了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赞美,以及对朋友间深厚情感的表达。

首句“吾因交秦生,始识悲庵书”,点明了诗人与朋友秦生的交往,通过接触悲庵的书法作品而产生了共鸣。接下来,“纵笔任所往,尺幅力有馀”描绘了悲庵书法的自由奔放和力量感,无论是大篇幅还是小尺寸的作品,都能展现出其深厚的功力。

“刚以柔为用,神存运笔初”则揭示了悲庵书法的独特风格,即刚劲中蕴含柔和,运笔之初便能把握整体神韵。接着,“驰逐意为马,旋折气为车”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书法创作中意气的流转与变化,如同驾驭着奔腾的骏马,又如灵活转动的战车,充满动态美。

“意气非有象,抗情在太虚”进一步阐述了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即书法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展现,更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它超越了具体形象,直抵宇宙的空灵之处。最后,“墨沈结馀采,想见神脘摅”表达了对悲庵书法作品的赞赏,认为其墨迹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纪以同治年,陶氏为之储”说明了作品完成的时间和收藏者,体现了对历史传承的关注。“朝悬沪北寺,日暮归吾庐”描绘了作品展示和归家的情景,展现了书法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的美好画面。“谁知尘土中,乃有英琼琚”则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在平凡生活中也能发现卓越的艺术之美。

整首诗通过对悲庵书法的赞美,不仅表达了对艺术的热爱和敬仰,也体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感交流,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