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水灾
清 · 释敬安
死者随波涛,生者何所栖。
相携走泥泞,路滑行步迟。
饥来欲乞食,四顾无人炊。
儿乳母怀中,母病抱儿啼。
仓卒骨肉恩,生死终乖离。
不如卖儿去,瘵此须臾饥。
男儿三斗谷,女儿五千赀;几日粮又绝,中肠如雷鸣。
霜落百草枯,风凋木叶稀。
掘草草无根,剥树树无皮。
饥齧衣中棉,棉尽寒无衣。
冻饿死路隅,无人收其尸。
伤心那忍见,人瘦狗独肥。
衰哉江北民,何辜罹此灾。
相携走泥泞,路滑行步迟。
饥来欲乞食,四顾无人炊。
儿乳母怀中,母病抱儿啼。
仓卒骨肉恩,生死终乖离。
不如卖儿去,瘵此须臾饥。
男儿三斗谷,女儿五千赀;几日粮又绝,中肠如雷鸣。
霜落百草枯,风凋木叶稀。
掘草草无根,剥树树无皮。
饥齧衣中棉,棉尽寒无衣。
冻饿死路隅,无人收其尸。
伤心那忍见,人瘦狗独肥。
衰哉江北民,何辜罹此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灾后百姓的悲惨生活。诗人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现出生者在灾难中的困境:死者随波涛而去,生者流离失所,道路泥泞难行,饥饿驱使他们乞讨却无处觅食。母亲病弱,怀抱啼哭的婴儿,骨肉亲情在仓促间面临分离。为了生存,有人甚至考虑出卖亲骨肉换取口粮。物价飞涨,粮食短缺,人们忍饥挨冻,衣不蔽体,最终冻饿而死于路边,无人问津。诗人对江北人民的遭遇深感悲哀,质问为何无辜的百姓要遭受如此苦难。整首诗情感沉痛,反映了清代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