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崔文学甲携文见过,萧然有出尘之姿,问之,则孙介夫之甥也。故复用前韵,赋一篇,示志举赏析

崔文学甲携文见过,萧然有出尘之姿,问之,则孙介夫之甥也。故复用前韵,赋一篇,示志举

宋 · 苏轼
象服盛簪珥,岂是邢夫人。
敝衣破冠履,可怜范叔贫。
君看崔员外,晚就观国宾。
当年颇赫赫,翁妪争为姻。
蹭蹬阻风水,横斜挂边垠。
青衫映白发,今似梅子真。
道存百无害,甘守吴市闉。
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邦人惊似舅,矫矫恶不仁。
诗文非他师,家法乃富春。
岂非空同秀,为国产隽民。
挺然齐鲁生,近出姬姜亲。
为文不在多,一颂了伯伦。
清诗要锻炼,乃得铅中银。
自我迁岭外,七见槐火新。
著书已绝笔,一默含千谆。
蒉桴和苇籥,天节非人均。
时时自娱嬉,岂为俗子陈。

注释

象服:华丽的服饰。
盛簪珥:贵重的首饰。
范叔:指范蠡,古代贤者。
贫:贫穷。
崔员外:官职名。
观国宾:保持谦虚低调。
赫赫:显赫。
翁妪:老人。
蹭蹬:困顿。
横斜:边缘化。
青衫:官服。
白发:斑白的头发。
道存:道义存在。
吴市闉:小巷。
总角:年少时。
择邻:选择邻居。
邦人:乡亲。
矫矫:正直。
富春:地名,代指家学渊源。
空同秀:空同山的才子。
隽民:优秀人才。
挺然:崛起。
姬姜亲:与姬姜家族有亲缘。
一颂:一篇颂扬。
伯伦:指诗人杜甫。
锻炼:反复锤炼。
铅中银:珍贵无比。
迁岭外:搬到岭南。
槐火:新年习俗。
含千谆:蕴含深意。
蒉桴:蒉草编的鼓。
苇籥:苇叶做的笛。
自娱嬉:自得其乐。
俗子:世俗之人。

翻译

穿着华丽的服饰,戴着贵重的首饰,这难道是邢夫人的风格。
破旧的衣服,破损的帽子和鞋子,可怜的范叔生活贫困。
你看崔员外,晚年还保持着谦虚,像观国宾一样低调。
他曾风光无限,连老人都争着与他结亲。
命运坎坷,阻碍了他的发展,如今只能边缘化。
青色官袍映衬着斑白的头发,现在的他就像梅子般真实。
道义存在,百无禁忌,甘愿在吴市这样的小巷坚守。
他自己说,年少时母亲帮他选择邻居,非常谨慎。
乡亲们惊讶他的正直,他厌恶不仁之人。
他的诗文并非出自他人,而是家学渊源,源自富春。
他难道不是空同山的才子,是国产的优秀人才。
他是从齐鲁之地崛起,与姬姜家族有亲近关系。
写文章不在数量,一篇颂扬伯伦的文章足矣。
清新的诗歌需要反复锤炼,才能如铅中含银,珍贵无比。
我自从搬到岭南,已经见过七次槐花盛开的新年。
虽然停止写作,但沉默中蕴含着千言万语。
用蒉草编的鼓和苇叶做的笛,这是只有天才有资格享受的音乐。
他时常自得其乐,岂是为了迎合世俗之人。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诗中通过对比两位古代女性形象——邢夫人和范叔女,展现了作者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女性的同情与赞美。邢夫人象征着富贵与华丽,而范叔女则代表着贫穷与俭朴。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更透露出他对平民生活的理解和尊重。

在后续的文字中,苏轼提到崔员外和观国宾,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洁品格的意境。诗人自比为梅子真,以青衫映白发,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情怀。

接下来,苏轼谈到了自己对于文学和家风的态度。他认为文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炼;清诗要经过锻炼,才能像铅中银一样,露出品格之美。最后,诗人提到自己迁居岭外,七次见证槐火的新奇景象,并以此自我娱嬉,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享受自然之美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女性形象的借鉴,对文学创作的思考,以及个人生活态度的展现,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洁的人格魅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