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梁伯静斋壁
明 · 李之世
山人不近山,一廛还近市。
柴门日掩开,市声不到耳。
斋中何所有,一榻而已矣。
举案对山妻,挟书授儿子。
柴门日掩开,市声不到耳。
斋中何所有,一榻而已矣。
举案对山妻,挟书授儿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在城市中的独特生活状态,既远离了山林的喧嚣,又贴近市井的繁华,展现了一种超然于尘世的生活态度。
首句“山人不近山,一廛还近市”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与居住环境的矛盾统一。他虽名为“山人”,却并未真正栖身于山林之中,而是选择了一个靠近城市的住所。这种选择或许是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或是为了追求一种更为便捷的生活方式。
接着,“柴门日掩开,市声不到耳”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位山人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他以柴门为家,每日开启与关闭,与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享受着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在繁忙都市中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
“斋中何所有,一榻而已矣”一句,简洁而富有深意。斋中除了一个简单的榻,别无他物。这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极简主义表达,也是对精神世界的高度概括。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人公能够专注于内心的世界,与自己的思想对话,寻求心灵的慰藉与成长。
最后,“举案对山妻,挟书授儿子”描绘了日常生活中温馨的一幕。面对妻子,他举案相敬,体现了夫妻间的和谐与尊重;对儿子,则是手握书籍,传授知识,传递智慧与希望。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家庭的温馨与和谐,也体现了主人公作为父亲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后辈的教育与引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在城市中寻找心灵归宿的过程,以及在简单生活中找到的满足与幸福。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更是对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平和与精神富足的深刻思考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