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次韵杨明叔四首(其二)赏析

次韵杨明叔四首(其二)

宋 · 黄庭坚
道常无一物,学要反三隅。
喜与嗔同本,嗔时喜自俱。
心随物作宰,人谓我非夫。
利用兼精义,还成到岸桴。

注释

道:道路。
常:常常。
无:没有。
一物:任何东西。
物:外物。
学:学习。
要:需要。
反:从多个角度。
三隅:三个角落,这里比喻多个方面。
喜:喜悦。
嗔:愤怒。
同本:源自同一根本。
俱:同时存在。
心:心灵。
随:跟随。
作:作为。
宰:主宰。
人:人们。
谓:认为。
非夫:不是真正的自我。
利用:善于运用。
兼:同时。
精义:精通深意。
还:最终。
成:达到。
到岸:抵达彼岸。
桴:船桨,这里比喻目标或终点。

翻译

道路常常空无一物,学习却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
喜悦和愤怒源自同一根本,愤怒时喜悦也会自然存在。
心灵会随着外物变化而主宰,人们说我不是真正的自我。
既要善于运用,又要精通深意,最终才能抵达彼岸。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次韵杨明叔四首(其二)》。诗中,黄庭坚以道家哲学为背景,探讨了学习和修行的真谛。"道常无一物"表达了大道空灵无常,不拘泥于具体事物的观点。"学要反三隅"则强调学习应从多角度深入理解,不能仅限于表面。接下来的"喜与嗔同本,嗔时喜自俱"揭示了情绪的复杂性,指出喜悦与愤怒虽有对立,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心随物作宰"意味着心灵应超越外在事物的束缚,做到超然物外。"人谓我非夫"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眼光的淡然,不被他人看法所左右。最后两句"利用兼精义,还成到岸桴",意指通过全面理解和精通道义,最终能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达到人生的彼岸。

总的来说,这首诗融合了道家的智慧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哲学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