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穆父尚书侍祠郊丘,瞻望天光,退而相庆,引满醉吟
宋 · 苏轼
千章杞梓荫云天,樗散谁收老郑虔。
喜气到君浮白里,丰年及我挂冠前。
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
太息何人知帝力,归来金帛看赪肩。
喜气到君浮白里,丰年及我挂冠前。
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
太息何人知帝力,归来金帛看赪肩。
注释
杞梓:杞树和梓树,古代常用作优质木材。樗散:比喻才能平庸或不受重视的人。
郑虔:唐代画家,此处借指有才华但未被重用的人。
浮白:满杯酒,泛指饮酒。
挂冠:古代官员辞职,象征卸下官帽。
令严:法令严格。
貔貅: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猛兽,象征勇猛。
赪肩:形容金帛堆积如山,用以形容丰厚的赏赐。
翻译
大片的杞梓树遮蔽了天空,老郑虔的散木无人收藏。喜庆的气氛在你的杯中飘荡,丰收之年在我辞官之前降临。
夜深时分,严厉的命令伴随着钟鼓声和月光,野外的营地炊烟袅袅。
叹息谁能理解帝王的力量,期待回归后以金银赏赐来衡量功绩。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大自然中的情感体验和对丰收年景的喜悦。
"千章杞梓荫云天,樗散谁收老郑虔"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林图景。"千章"指的是树木繁茂,每一片叶子都有如同书页般厚实的形象,"杞梓荫云天"则表现了树影婆娑,好像连通了天空。"樗散谁收老郑虔"中的"樗"是一种古代用来作箭靶的植物,这里暗示着荒废和无人问津的场景。
接下来的"喜气到君浮白里,丰年及我挂冠前"表达了诗人对丰收年景的喜悦。"喜气"指的是吉祥、幸福的氛围,而"浮白里"则是形容这种喜悦如同白云一般飘渺而来。"丰年及我挂冠前"中,"丰年"指的是丰收的年景,而"挂冠"则可能是指诗人将要退隐的意愿。
紧接着的"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令严钟鼓"表明军营中的警觉和纪律,而"三更月"则是指深夜时分。"野宿貔貅"形容夜间宿营的情景,"万灶烟"则描绘了萦绕的炊烟,增添了一种荒凉感。
最后两句"太息何人知帝力,归来金帛看赪肩"中,"太息"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无奈和深长的叹息。"何人知帝力"暗示着对上天的力量感到困惑或不解,而"归来金帛看赪肩"则可能是指诗人归家后,在华丽的布帛中观赏自己战袍上的勋章和荣誉,表达了一种功成名就后的自我肯定。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以及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丰收年景的喜悦,以及对个人功业和天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