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兔打伞

兔打伞

拼音注音Tù Dǎ Sǎn别名

望江南、猴巴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大头橐吾的根及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gularia japonica (Thunb.) Less. [Arnica japonica Thunb.; Senecio japonica Sch.-Bip.]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等地。

原形态

大头橐吾 多年生草本,高约50-100cm。有根头,其上着生多数粗壮须根。茎直立,直径达1cm,无毛或被蛛丝状毛。基生叶有长柄,可达70cm,柄基部稍扩大而抱茎;叶片大形,长与宽可达30cm,常状分裂,裂片再作掌状裂,小裂片羽裂或边缘有缺刻状锯齿,两面有脱落性毛,表面深绿色,背面色较淡;茎中部叶有短柄;上部叶小,常状深裂,有扩大抱茎的短柄。花序伞房状,总花梗长,无苞叶,被密短卷毛;头状花序2-8个,直径可达10cm;总苞宽钟状,长20-24mm,密被短毛;总苞片1层,约10个左右,宽长圆形,先羰尖;舌状花1层,约10个,舌片长约4-5 cm,宽约8mm,黄色;筒状花多数,长约2cm。瘦果圆柱形,长9mm,有纵条纹;冠毛红褐色,长约1cm。花果期6-10月。

化学成分

本品根含千里光宁碱(senecionine),阔叶千里光碱(platyphylline),新蜂斗菜烯碱(neopetasitenine),呋喃并佛术烷-6β,10β-二醇(furanoeremophilane-6β,10β-diol),10β-羟基-6β-甲氢基-呋喃并佛术烷(10β-hydroxy-6β-methoxy-furanoere-mophilane),10β-羟基呋喃并佛术烷-6β-醇-2′ξ-甲基丁酸酯(10β-hy4droxyfuranoeremophilan-6β-y1-2′ξ-methylbutanoate)。

性味

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

舒筋活血;解毒消肿。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毒蛇咬伤;痈疖;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植物名实图考》:"望江南生分宜山麓、田塍,丛生,一茎一叶,叶如蓖麻而大,多花叉,深锯齿,糙绿有微毛。抽葶发叉,开黄花如长瓣细菊花;绿蒂长半寸许,如万寿菊。野花大朵,此为硕艳。"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背三七茎叶

    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 Jīnɡ Yè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茎叶。夏、秋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背三七“条。性味《云南中草药》:“咸微辛,寒,有毒。“功能主治清热,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风湿痛,骨折、

  • 白背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背叶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别名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来源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叶入药。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

  • 白背叶根

    《中药大辞典》:白背叶根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 Gēn别名白膜根、白朴根(《岭南草药志》),野桐根(《闽南民间草药》)。出处《岭南草药志》来源为大戟种植物白楸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背叶“条。化学成分含酚类、氨基酸、鞣质、糖类。性味

  • 白背叶(峨嵋山胡椒)

    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别名三条筋、三根筋、香叶、糯叶(《贵州草药》),湄潭台乌(《贵州药植目录》)。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樟科植物峨嵋山胡椒的根和叶。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山间灌木林中。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原形态乔木或灌木

  • 白背小报春

    拼音注音Bái Bèi Xiǎo Bào Chūn来源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白背小报春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imula hypoleuca Hand.-Mazz.[P.forbesii Franch.subsp.hypole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