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黄瓜根

黄瓜根

《中药大辞典》:黄瓜根拼音注音Huánɡ Guā Gēn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黄瓜。夏、秋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凉,味甘苦,无毒。"

功能主治

治腹泻,痢疾。

①《日华子本草》:"捣敷,狐刺毒肿。"

②《四川中药志》:"能利水通淋,消胀。治小儿腹泻及日久转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噤口痢:黄瓜根,捣烂贴肚脐上。(《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②治小儿风热腹泻,湿热下痢:黄瓜根、六合草,水煎加白糖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黄瓜根拼音注音Huánɡ Guā Gēn英文名Cucumber root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mis sativu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枝伸长,有纵沟及棱,被白以硬糙毛。卷须细,不分枝,具白色柔毛。单叶互生;叶柄稍粗糙;叶片三角状宽卵形,膜质,长、宽均12-18cm,两面甚粗糙,掌状3-5裂,裂片三角形并具锯齿,有时边缘具缘毛。花萼简狭钟状圆筒形,密被白色长柔毛,花萼裂征钻形,开展与花萼近等长;花垸共同白色,长约2cm,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急尖;雄蕊3,花丝近无;雌花单生,或稀簇生,花梗粗壮,被柔毛。子房纺锤形,柱头3。果实长圆形或圆柱形,长10-30(-50)cm,熟时黄绿以,表面粗糙,具有刺尖的瘤状凸起,极稀近于平滑。种子小,狭卵形,白色,无边缘。花、果期为夏、秋季。

归经

归胃;大肠经

性味

味苦;微甘;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主热消洵,湿热泻痢;黄疸;疮疡肿毒;聤耳流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①治噤口痢: 黄瓜根,捣烂贴肚脐上。(《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②治小儿风热腹泻,湿热下痢: 黄瓜根、六合草,水煎加白糖服。 (《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

1.《日华子本草》:捣敷,狐刺毒肿。

2.《四川中药志》:能利水通淋,消胀。治小儿腹泻及日久转痢。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杜鹃花

    拼音注音Bái Dù Juān Huā别名白花杜鹃、白映山红来源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白杜鹃Rhododendron mucronatum G. Don,以根及花入药。秋末采根,夏初采花,鲜用或晒干。性味辛、酸,温。功能主治止咳,固精,止带。

  • 白杨叶

    《中药大辞典》:白杨叶拼音注音Bái Yánɡ Yè出处《唐本草》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叶。功能主治《纲目》:“治龋齿,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发,骨从中出,频捣敷之。“复方治臆疮腿:白杨新叶,用手指打数十下,使叶熟软,以背面贴患处,每个疮面贴

  • 白杨枝

    《中药大辞典》:白杨枝拼音注音Bái Yánɡ Zhī出处《纲目》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树枝。功能主治《纲目》:“消腹痛,治吻疮。“用法用量内服:浸酒。外用:烧汁涂。复方①治腹胀满坚如石,积年不损者:白杨东南枝,去苍皮,护风细锉五升,熬令黄

  • 白杨树

    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别名响叶杨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团叶杨的皮及叶。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向阳的山坡疏林中。分布于云南等地。原形态落叶乔木,高5~10米。树皮灰白色,枝圆棒状,棕色或灰棕色,幼时有柔毛。

  • 白杨树根皮

    《中药大辞典》:白杨树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Gēn Pí别名白杨皮(《分类草药性》)。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根皮。春季采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杨树皮“条。性味苦,平。①《分类草药性》:“性涩,微苦。“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