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药材>水黄

水黄

拼音注音Shuǐ Huánɡ别名

葛叶大黄、大黄

来源

药材基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eum alexandrae Batal.

药理作用

本品的水提取物对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作用,其IC50为1.3mg/ml,其强度低于唐古特大黄的0.68mg/ml,而高于掌叶大黄的2.73mg/ml[1,2]。本品也含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3],1. 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机理1.1解热镇痛作用生大黄冷浸液:生大黄砸成小块,冷水浸两次,每次24小时,合并浸液在40℃以下浓缩成80%浸液。大黄煎液10':生大黄小块,水浸24小时后连块煎煮10分钟,倒出煎液,再加水煎10分钟,合并煎液于水浴上浓缩成80%煎液。大黄煎液30':方法同(2),煎煮两次,每次30分钟,水浴上浓缩成80%煎液。熟军(熟大黄)煎液:生大黄500g,闷软后切成薄片加黄酒250g,蒸12小时,凉干后,水浸24小时,连同切片煎煮两次,每次30分钟,将两次煎液于水浴上浓缩成80%煎液。仿Max氏等方法,用大鼠每组5只,分别ig上述4种大黄提取液25g/kg,对照用等量蒸馏水。给药后立即sc15%鲜酵母生理盐水混悬液2ml/100g,观察7小时内体温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备的提取液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但给药各组的解热作用强度无明显差异。镇痛作用:采用扭体反应法进行实验。每组小鼠20只,ig上述4种大黄提取液25g/kg,对照射用等量蒸馏水,1小时后ip1%醋酸0·1ml/10g,观察20分钟内扭体反应次数。结果表明上述4种大黄提取液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4种大黄提取液之间的镇痛效果未见显着差异。最近报道,大黄的浸液对正常人红细胞钠泵活性有抑制作用,抑制了Na+,K+离子的主动转运,且随大黄浓度增加而加强。大黄抑制钠泵即Na+、K+-ATP酶活性,从而使ATP分解减少,产能下降,为大黄解热作用机理之一。

1.2对体温中枢调节介质cAMP的影响大黄饮片(R.Tanguticum)制成30%水煎剂,按5g/kg体重ig。发热模型用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肺炎球菌(Ⅱ型),造成感染性发热动物模型。然后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给药和对照家兔第三脑室灌流液内cAMP的水平。结果:大黄可使感染性发热家兔cAMP水平下降:给7只家兔在24小时内进行3次脑室灌流,即体温正常时(A),发热高峰时(B)和给大黄退热后?,发热高峰时(B)和给大黄退热后?,分别检测A、B、C3次灌流液内cAMP含量。其结果为:A3.37pmol/ml,B6.48pmol/ml,C3.07pmol/ml。可见给于大黄后C点cAMP含量显着低于未给大黄的cAMP含量。将C、B两点cAMP含量比较有明显不同(P

猜你喜欢

  • 白酒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酒草别名山地菊、假蓬、酒药草、小白酒草来源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Thunb.) Less.,以根入药。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消炎镇痛,祛风化痰

  • 白金古榄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别名百解薯、千金薯、竹叶薯、金银带(《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三筒管的块根。夏季采集,洗净切片,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分布广西、贵州等地。原形态三筒管,又名:青藤。多年

  • 白金果榄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金果榄别名山总管、百解薯、银袋、苦凉藤来源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百解马兜铃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以块根入药。夏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肠炎腹泻,菌

  • 白钩藤

    别名耿马钩藤、双钩藤、无柄果钩藤、双钩来源茜草科白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以带钩的藤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活血通经。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

  • 白铃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铃子别名一面锣、小一面锣来源兰科白铃子Nervilia tibetensis Rolfe,以块茎入药。生境分布四川、西藏。功能主治主治红崩,淋病,白浊,白带。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白铃子拼音注音Bái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