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调气散

调气散

《丹溪心法》卷四:调气散处方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6克 藿香 甘草(炙)各24克 砂仁12克

制法

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

主气厥。

用法用量

每服6克,入盐少许,沸汤调服。

摘录《丹溪心法》卷四《医略六书》卷十九:调气散处方

槟榔1钱半,紫苏1钱半,枳壳1钱半(炒),青皮1钱半(炒),郁金1钱半,乌药1钱半,香附3钱(炒),厚朴1钱半(制),泽泻1钱半,桔梗8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

肢面浮肿,腹胀便闭,脉弦实者。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

气实肝脾,邪更闭遏,而湿伏不化,故肢面浮肿,腹胀便闭。槟榔、枳实破滞宽胀;紫苏、厚朴散肿除满;乌药散浊气以顺气;青皮破滞气以平肝;郁金散气解郁;香附解郁调经;桔梗利咽膈;泽泻通利膀胱;生姜之温散,佐降药以通闭结也。使邪解气行则肝脾调和,而胃气无不化,安有大便不通腹胀不退乎?此散肿宽胀之剂,为气壅邪遏之专方。不论男妇,皆可施治。

摘录《医略六书》卷十九《伤科汇纂》卷七:调气散处方

木香、乌药、厚朴(姜制)、白芷、青皮、杏仁(去皮尖)、苍术(米泔水浸炒)、陈皮、前胡、桔梗、甘草梢。

功能主治

跌打损伤昏晕者。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大枣,用水煎,先以淡盐汤灌醒,然后服此。

摘录《伤科汇纂》卷七《朱氏集验方》卷六:调气散处方

生姜半两,葱1茎(根叶并用),盐1捻,豆豉30粒。

功能主治

老人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捣烂,安脐中。良久即通。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六《症因脉治》卷四:调气散处方

沉香、木香、藿香、苏梗、砂仁、白豆蔻、甘草、白檀香。

功能主治

气结腹痛。气食相凝脾家,中气郁结,胸腹胀满,痛应手背,失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脉沉者。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万氏家抄方》卷三:调气散处方

木香5分,槟榔7分,陈皮8分,甘草3分,青皮(麸炒)1钱,紫苏5分,香附1钱,半夏8分,乳香3分,没药3分。

功能主治

气滞于内,胸膈虚痞,腹中刺痛。

用法用量

用水2钟,生姜3片,煎至8分,温服。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三《圣惠》卷八十四:调气散处方

白术3分,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3分(炙微赤锉),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4-5岁,腹内冷热不调,不能食饮。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盏,入生姜少许,煎至5分,去滓放温服。

摘录《圣惠》卷八十四《直指小儿》卷一:调气散处方

木香1钱,香附1钱,厚朴1钱,人参1钱,橘皮1钱,藿香1钱,甘草(炙)1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变蒸。吐泻,不乳多啼。

用法用量

每服3字,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直指小儿》卷一

猜你喜欢

  • 半两丸

    处方巴豆(去皮)半两,大戟(锉碎)半两。制法上药同入铫内,油炒焦黄,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五积六聚。用法用量每服3丸,乳食前、临卧米饮送下。摘录《卫生总微》卷十三

  • 半墨丸

    处方半夏(生姜制)南星(生姜制)软石膏 香附子 栀子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火化痰。主痰火气嗳。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温开水送下。摘录《古今医统》卷二十四引《丹溪》

  • 半夏丁香丸

    处方半夏2两(水浸7日,晒干),白矾(烧令汁尽)半两,丁香1分。制法上为末,姜汁煮糊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中焦寒痰。用法用量每服5-7丸,盐汤送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 半夏中和汤

    处方半夏2两(汤浸7次,切片,焙干),厚朴4两(刮去粗皮,锉碎),苍术4两(刮去粗皮,锉令极碎),独活2两(锉碎),草豆蔻15个(去壳,锉碎。以上4味一处杵碎,生姜屑1斤同杵糜烂后,又慢火炒紫色),甘草3两(炒令紫色)。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

  • 半夏丸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半夏丸处方半夏(汤洗七遍去滑)150克 白矾(烧令汁尽)90克 朱砂(细研,水飞过)90克 黄丹60克制法上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以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化痰安神。主积痰不散,上冲心脏,变为风痫者。用法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