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安蛔汤

安蛔汤

《回春》卷二:安蛔汤处方

人参7分,白术1钱,茯苓1钱,干姜(炒黑)5分,乌梅2个,花椒(去目)3分。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伤寒吐蛔。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回春》卷二明·《万病回春》:安蛔汤出处

安蛔汤,出自明·《万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汤”。

组成

人参七分(9克)、白术一钱(9克)、茯苓一钱(9克)、干姜(炒黑)五分(4.5克)、花椒(去目)三分(3克)、乌梅两个(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中安蛔。

主治

主治中阳不足,脾胃虚寒,便清溲清,腹痛肠鸣,蛔从口吐出,或从大便出,手足不温,舌白脉虚者。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蛔虫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1.胆道蛔虫病:以本方加减治疗32例,每日1剂,水煎2次,早、中、晚各服1次,治疗期间忌食荤腥油腻食物。结果:32例(2例配合西药抗炎、对症、支持等治疗)均在服药1~6剂内症状全部消失。(《江西中医药》2001年第5期)

2.蛔虫性支气管炎:以本方联合麻杏石甘汤随症加减治疗40例,每日1剂水煎3次相混合后,晨起及晚餐前空腹各服1次,连续服药10~20剂。疗效评定以咳嗽、咯痰、哮喘样发作、胸痛等症状完全消失,胸片无异常,连续3次做痰检未发现蛔虫卵,并经过3个月以上无复发为痊愈。结果:治疗后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四川中医》2007年第3期)

方解

本方由理中汤去甘草、加茯苓以温养脾胃之寒而祛中焦之寒,乌梅、川椒酸辛伏虫,使中焦寒去,虫伏而安。本方药性偏温,阴虚者慎用。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能促进胆汁分泌,花椒能加强肠道蠕动,乌梅、花椒还有麻痹虫体,刺激虫体尾部蜷缩后拉作用。由此可见在各药的共同作用之下,蛔虫被迫安静地退出胆道,达到快速驱虫的效果。

方歌

理中加减可安蛔,参术苓姜和椒梅,腹痛便溏因虫扰,辛酸伏蛔蛔自摧。

摘录明·《万病回春》

猜你喜欢

  • 保赤万应散

    《经验奇效良方》:保赤万应散别名万应散处方南星1两,神曲1两5钱,巴豆霜6钱(去净毒油),辰砂2两,硼砂5钱。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宽胸膈,消乳癖,化积食。主小儿食水寒热百病,初发寒热往来,一时惊痫,或哭泣呕吐,或急躁烦闷,不思饮食,昼夜

  • 保赤丹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保赤丹处方柴胡1两,粉葛1两,槟榔2两,紫朴1两,姜夏3钱,广皮5钱,姜连3钱,杭芍1两,木香3钱,车前1两,薏米3两,桔梗5钱,黄芩3钱,苍术5钱,赤苓3钱,神曲5钱,麦芽5钱,焦楂5钱,益元散1两半。制

  • 保赤却病良方

    处方黄栀子(研末)、鸡蛋清。制法上与白面掺和调匀,形如浆糊状。功能主治预防惊风,祛除胎毒。主小儿胎毒、惊热诸症。用法用量搽敷婴孩两脚心,用布包扎,每日1换。敷后数日,脚心必现青紫色,此乃胎毒引外。摘录《集成良方三百种》卷上

  • 保赤定惊丹

    处方人参3两,白术半斤,茯苓3钱,半夏1两,广木香3钱,柴胡1两,槟榔5钱,荆芥(炒黑)5钱,白芍3两,山楂1两,枳壳1两,麦芽5钱,神曲1两,甘草1两,干姜1两,麦冬(去心)1两,石菖蒲5钱,薄荷叶5钱。制法上药各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

  • 保赤散

    处方六神曲(炒)250g 巴豆霜150g 天南星(制)400g 朱砂250g性状为粉红色至橙红色的粉末;味淡、微辛。炮制上四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六神曲、天南星粉碎成细粉;巴豆霜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功能主治消食导滞,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