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伤寒论》三阴病证的定位

《伤寒论》三阴病证的定位

《伤寒论》三阴病证的定位

恽铁焦曾经指出:“夫三阳既有表有里有半表半里,则三阴当亦有地位可言…何以于三阳则言之凿凿,于三阴则绝口不谈?”恽氏引日本喜多村之言认为:“邪在表而虚寒者,少阴也;邪在半表半里而虚寒者,厥阴也;邪人胃而虚寒者,太阴也。”这较之将三阴皆归入里证已是质的进步,但还是没有彻底摆脱六经表里关系的束缚。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三部定位的合理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枢者,《内经》称为游部或不表不里,《伤寒论》称作半表半里。少阴为二阴之枢,少阳为二阳之枢,二者同居半表半里。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证为心肾阳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还是有许多医家把它列为表证呢?因为在经络学说中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主表,少阴也应该属表了。实际上经络学说三阳经都主表,而三阴经均属里。另外,他们还有一个理由是,把《伤寒论》第301、302条的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称作两感伤寒。这又是一个误解,两感是《素问·热论》中的概念,它更加反证了少阴是里证。如果少阴是表证,为什么又叫两感呢?陆渊雷说:“少阴病者,乃全身机能衰退之病也。”章太炎说:“少阴心疾也。”少阴与少阳病证是同位而异性的两组病证,都属半表半里。

太阴主里,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历代医家无争议。这样太阴、少阴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厥阴主表就顺理成章了。然而,事情远未结束。

《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本条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所论述的病证完全是消化系统里部的症状,无论如何也不能列入表证范畴。如果把厥阴病归入里部,又违背了一分为二的阴阳学说和一分为三的三部定位。因此,只能在厥阴病的提纲上作文章。难怪近代大家陆渊雷说:“假定本篇首条为仲景原文,为厥阴提纲,则厥阴无厥证,下文厥热诸条,虽若连类相及,实乃照文生义耳。”对厥阴病的提纲提出异议。纵观厥阴全篇,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本条是所有厥证的病机和病症,它的病位在表,由四肢末梢循环障碍所致。产生厥症的原因很多,如蛔厥、痰厥、气厥、热厥、实厥、脏厥、寒厥等,那一种才是表阴证呢?《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王好古在《阴证略例》中指出:仲景三阴之补剂,分而三之,伤在厥阴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在少阴者,通脉四逆汤中之;伤在太阴者,理中汤主之。当归四逆汤现代临床主要用于冻疮、雷诺氏病、脉管炎等病症的治疗。因此,只有当归四逆汤证才是真正的厥阴病证。

猜你喜欢

  • 便秘吃什么好通便

    因为便秘不仅仅有实秘,还有虚秘,特别是慢性顽固性的便秘,很多是气虚阴虚导致的,气虚会出现肠道动力缺乏,气机不畅,而无力将糟粕邪实排除,因为阴虚会出现津液不足,肠道失去濡润,所以说便秘反复难愈,那么气阴两虚是他的根本,泻下药只是暂时缓解了表面

  • 鼻炎的症状,怎么治疗有效?

    首先过敏性鼻炎,中医病名为鼻鼽,以流清水样鼻涕,打喷嚏,鼻痒和鼻塞为主要症状。中成药可以使用(鼻渊通窍颗粒),是由苍耳子,辛夷,麻黄,白芷,薄荷还有黄芩,野菊花等这些药物组成,那么不同于抗生素和激素,那么中成药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激素依赖,那

  • 去湿气的小妙招

    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而人体的五脏中,脾性湿为太阴,阴气最盛则脾气充盛,体内湿气也会正常的运行,不会出现湿气停滞在体内的情况。一旦出现脾气亏虚,湿气无法运化停滞体内便会形成内湿,聚为湿病。长此以往呢,患者体内的湿血开始泛滥,又因为脾虚无法运,

  • 祛湿的食物有哪些?祛湿的中药材有哪些?

    第一种药材:(绵茵陈)它具有清湿退热作用,用于三焦的湿热。第二种药材:(苍竹)这味药材也是祛湿的良药,它还有一定的健脾的作用,脾是运化湿气的,脾的功能强建了,湿气运化的多了,就不会有大量的湿气淤积在身体,适用于湿气比较重引发的舌苔白腻,腹痛

  • 脾虚的四大类型以及调理

    第一:脾气虚症,通常表现为容易腹胀,胃口下降,大便稀溏不成形,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者是苍白无华,舌质淡,胎白,中医治疗上一般以健脾补气为主。第二:脾阳虚通常表现为腹部容易感到冷,吃不了凉的食物,喜欢温热,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