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循证论治要知常达变——《方剂学新思维》读后感

循证论治要知常达变——《方剂学新思维》读后感

姜宏军 上海天山中医医院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的《方剂学新思维》,其作者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邢斌。作为他大学时代的同学,笔者亲眼目睹了他从医以来孜孜不倦地读书、临证和思考。这本书的出版,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之作。《方剂学新思维》,到底带给了我们哪些新思维呢?

第一,对方剂定义的重新思考。多少年来,在我们意识中,方剂,只是一张处方。邢斌在书中通过层层深入分析,提出了方剂的本质就是一种疗法。我们临证时也许常会碰到应用某经典方剂无效的情况,这种新提法,使我们会重视方剂的剂型、煎服法、服后宜忌等问题。其实很多情况下,无效往往是这些因素造成的。比如桂枝汤,早年我用于治疗感冒,疗效并不甚好。后来注意到方后“饮后啜热稀粥”一语,便嘱患者药后啜粥,或采用张锡纯的“加味黄芪代粥汤”,收效始著。

第二,对“方剂结构论”的提出。君臣佐使这一概念,似乎已成了今天衡量方剂标准的唯一准则,读大学时老师是这样教的,工作后,参与科研,评委们也往往都会问你这张方子“君臣佐使”是什么,虽然这张处方疗效好,但如果回答得不能让专家满意,恐怕很难过关。然而实际上很多方剂是不能单纯用“君臣佐使”来解释的,对于这类方剂,很多中医人甚至是中医界的老前辈,仍强用君臣佐使做解,并想用这一观念来一统江湖。在此种情况下,邢斌提出了“方剂结构论”,提出单行式、相须式、主辅式、复合式等概念,以此做解,以前搞不清的方剂结构,就变得清晰明白了。

第三,关于诊疗思路的认识。书中“证机法方论”和“‘医者意也’论”两章写得尤为精彩,在层层深入的论述中不断地启发我们的思考,使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传统认识的不当之处,而且证、机、法、方之间的关系竟如此复杂。在对上述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后,邢斌强调了方剂辨证这一诊疗思路,认为这是“从证出发直接抵达方的航空线”。

关于“医者意也”,这涉及到中医本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对此,有很多人认为中医是哲理指导下的医术,更有甚者认为是一门艺术。邢斌在书中对“非理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对中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寻找从证到方最佳线路的过程,就是医者用意的过程”这一概念。对于中医迟滞不前的现实,他在书中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着力构建一个合乎逻辑的中医理论体系,从此不再走弯路,不误入歧途。二是要从方药角度对古今医家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建立历代名家药证、方证学术体系,同时也要从“机”、“法”等角度去研究。在此基础上遵照流行病学的方法开展临床研究,提倡“循证论治”之要在“知常达变”。

第四,临证处方的启迪。邢斌书中对方剂要素、药际关系、精确处方、模糊处方等进行铺垫后,专门列出了“方剂创制论”和“方剂运用论”两个章节来论述方剂的创新和运用。临证处方,怎样掌握原则性?怎样灵活化裁?什么样的处方才是新方?这些问题在书中都一一作了解答。读过此书,对我们今后临证时如何掌握方剂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 煎好的中药能放几天呢?

    很多的朋友平时由于工作繁忙,在喝中药的时候喜欢一次性煮出好多来,然后用专业的塑封袋进行包装以后储存,然后平时在喝的时候,取出一份进行加热,这样会节约很多的时间,但是中药材长时间的存放以后,它的药效可能会有所下降,并且还可能会出现有霉变的可能

  • 铁苋菜价格与食疗功效

    铁苋菜,是乡下田间地头常出现的一种植物,很多农村人常把它当做下饭的菜吃,但是普通人却不知道铁苋菜也是一种很好的药物,铁苋菜:别名人苋、血见愁、海蚌含珠、撮斗装珍珠等,属大戟科铁苋菜属植物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以全草

  • 麻黄素是毒品吗?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黄麻素,人们对它褒贬不一 ,很多人对它产生抗拒和厌恶,其实只是因为我们对它认识不够全面,麻黄素是麻黄(Ephedra)中所含的生物碱,在古代中国医学的《伤寒论》中巳作为生草药用于治疗,1887年由长井长义进行了结晶分离,本

  • 一起了解下麻黄桂枝汤

    我们常说的中药其中有些是由很多不一样的药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药材虽不同,但组合在一起却对治疗疾病有着更好的疗效,麻黄桂枝汤就是由不同成份组成的一种中药,它对人的身体具有神奇的保健功效,被广大的朋友们所信赖和推崇,麻黄桂枝汤在医学上也同样发挥

  • 知道麻黄根和麻黄的区别在哪吗?

    大家一看名字,麻黄根和麻黄根本就是一种东西嘛,名字相像的物种有许多,然而他们有时并不是同一种植物,就像麻黄根和麻黄两者的功效截然不同;我们来看一下麻黄根和麻黄的区别,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能利水消肿;麻黄根,治阳虚自汗和阴虚盗汗;两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