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怎样清除体内垃圾

怎样清除体内垃圾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新陈代谢。人体新陈代谢指机体主动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把外界摄入体内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物质,不断储存起来,同时把储存的物质不断利用,从一细胞的摄取养料和排泄废物,到一个组织以至一个器官的功能发挥,无不有吸取和排泄运动。顾此失彼,将有失衡之虞。当今,疾病谱中代谢病已占有一定比重,中医微观辨证对体内垃圾的清除一课题,从理论到实践上都作了必要的投入,并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交通堵塞,危机”

实验工作从现代医学微循环的观察开始,通过血瘀现象及活血化瘀的一系列研究,不仅明白了血瘀是一个与微循环障碍有关的病理过程,而且发现血瘀是泛在概念。它与中医病因病机上所说的痰、湿、积聚关系至密,这和瘀的原始本义淤浊停滞是相似的,凡是阻碍气血运行的一切相关因素都应该是,当然瘀与“血积为病”无疑为密切。

如果把一具生命的躯体比作一个大都市的交通,纵横交错的血管就是它的道路网。若路障不能清除,必然会带来交通堵塞,路障愈多,事故亦多,发生“柏油路上的战争”,那么危机不可避免了。中医也曾作此援比,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有“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此话怎讲,看王冰注解:“变化之道既亏,生化之源斯泯,故万物之命无禀而生……《易·系辞》“天地姻缊,万物化醇”,交通不表,则为否也,易日‘天地不交否也”不要小觑交通堵塞,请化解危机!

曾对102例辨证上有明显痰、湿、积聚、血瘀体征的,作甲皱微循环观察,结果提示都有微循环障碍的共性。经活血活瘀结合辨证施治投药,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异常也得以改善。故尔,从微循环水平上看中医所指痰、湿、积、聚、瘀、浊都是体内垃圾,而活血化瘀治则则有交通堵塞的“清道夫”美誉。

重建传化效应

《素问.五脏别论》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小能处于血液灌流不足的情况,就会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进而引起器管一系列功能障碍。

另一方面,微血管中长期有废物的刺激.释放出大量的组织胺等物质,加之组织细胞的缺氧,管壁内膜变性,微血管形态的变化。微血流流态紊乱及管壁上受体数目减少,使循环对微循环的调控功能削弱.甚至丧失,会加重脏器的进一步损坏。

1993年始.余所制“衡法”抗衰老系列保健药品,并对抗衰老中的作用进行深化研究,以“瘀血致衰”、“痰瘀同源”为依据,把目标投向清除体内垃圾,收效颇丰。在探索其机制方面归纳为三点:①调畅气血——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②推陈致新——改善物质代谢促进脂褐素排泄;③激活正气——提高免疫功能预防老年病的发生发展。综合这三点,显然就是固本清源治则。

临床发现,中医对代谢病的“证”,从宏观或直观观察,虚为主体,而在微观观察则绝然不同,几乎都倾向于实,辨证如何深化,确实有待重新认识。自我感觉亏虚,由于缺乏辨证用药指导,加之传统保健药品片面强调滋补强壮的功效,而忽视病态情况下的病理改变,致使造成种种危害,使原来已属低水平的机体平衡发生倾斜,令轻病变重,重病不起。正如清代医家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中所说:“盖老年气血不甚流利,岂堪补住其邪,以与气血为难。”诚警世名言,请君记取,固本清源乃长生之道。

(以上经验仅供医师同道参考)

猜你喜欢

  • 健脾祛湿解毒治脓疱性细菌疹

    马建国 山东曲阜第二人民医院蒋某,女,51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述其2010年3月以来,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双手掌指、足底开始起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水疱,密集或散在分布,不久即变成黄绿色脓疱,有痒热感,反复而发9个月。其间曾去几家医院检

  • 浅说风为百病之长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

  • 五苓散治秋泄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五苓散出《伤寒论》,原书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贵

  • 清上镇下治耳鸣耳聋

    孙国印 孙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某,男,36岁。2010年5月20日初诊。耳鸣,耳聋2周,伴头晕目糊,口苦咽干,五心烦热,易怒,舌苔黄腻,脉细数。此乃肝肾阴虚,肝胆火盛,热扰清窍所致,治疗宜清少阳郁热,滋阴镇下并用。处方

  • 经方时方合用治愈颈淋巴结结核

    李蒙 湖北中医药大学笔者跟随戴天木教授坐诊,深有感触,现摘录其用经方时方合用成功治愈颈淋巴结结核一例,以飨同道。王某,女,61岁,2010年5月4日初诊。自述右颈至锁骨上肿胀不适一月余。一月前发现右颈至锁骨上有一串珠样肿块,约5cm×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