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急性右室心肌梗塞

急性右室心肌梗塞

以前认为右室梗塞无重要的临床意义,加之单独出现的右室梗塞较少见(占3%),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所以临床诊出率很低(尚不及5%),漏诊率很高。实际上右室 梗塞并不少见,我们的一组7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其中 下壁、正后壁、室间隔梗塞33例(正后壁6例、室间隔5例)中合并有右室梗塞者14例,占42.4%,与尸检资料下壁或正后 壁或室间隔心梗有24%—50%的病例合并右室梗塞相符。可见 右室梗塞并非少见,其临床特征如下:

1.心绞痛与左室梗塞相同,但老年人无痛的较多,约为1/2-2/3;对无痛或疼痛不典型,应予以注意。

2.并发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较多,前者与多并有下壁或后壁梗塞有关。

3.静脉压升高,颈静脉充盈及Kussmon征阳性;严重者肝脏肿大并有触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及下肢水肿。

4.肺部听诊无哕音(有慢支及肺部感染者例外),x线胸片肺部无淤血改变。

5.低血压或血压比平时偏低,并可伴有周围循环不良,严 重者可出现休克,即四肢厥冷、皮肤苍白、脉细弱、血压下降、少尿及意识障碍。

[诊断要点]

1.心电图改变:是诊断右室梗塞的主要可靠手段,有以下两方面表现:

(1)右胸导联ⅴ3R、ⅴ4R、ⅴ5R呈Qs波型,其中以ⅴ4R更为重 要,ST段抬高≥0.1mⅴ及ST--T动态改变是诊断右室梗塞的可靠 指标。但应注意这种ST段改变仪发生在急性右室梗塞的早期,持 续时间有1/2的患者在10小时内恢复,临床上易漏诊。

(2)STⅢ>STⅡ:因为右室梗塞多与下壁梗塞同时发生,故 当下壁梗塞时bT段抬高幅度STⅢ>STⅡ,可用来诊断右室梗塞 的指标,因为下壁梗塞合并右室梗塞时,主要累及下壁右侧(Ⅲ 导联+120°),而下壁梗塞不合并右室梗塞时,主要累及下壁左 侧(Ⅱ导联+60°),故下壁梗塞合并右室梗塞时STⅢ>STⅡ。且 此种ST段抬高持续时间较长,平均可达3-4天,比右胸导联 ST段抬高恢复得晚,是较易捕到的右室梗塞的心电图改变。

2.心肌酶谱升高并符合心肌梗塞演变曲线。

3.临床表现,同上述的临床特征。

[治疗原则]

右室梗塞的一般治疗,如休息止痛、充分给氧、心电监护等与左室梗塞相同。另有以下几点特殊治疗原则:

1.扩容治疗:扩容的目的在于增加血容量,提高右房及右室的充盈压,增加肺血流量回升,从而提高左室充盈压,增加排 血量,以纠正右室梗塞后引起的低血压或休克。根据低血压或出 现休克决定输液量,一般补给低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液及生理 盐水。有条件时最好间断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指导输液量;若无 监测条件可依靠血压、心率、休克改善状况、肺部哕音作为治疗 的判断指标。

2.血管扩张剂:一般选用平衡性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排血量,以50mg加10%C·S500ml内,每分钟0.5—3ug/ug/kg滴注。忌用硝酸甘油,因为该药对静脉 系统扩张作用较强,可进一步降低血容量。

3.正性肌力药物:选用多巴酚丁胺或多巴胺,以增加左室收缩功能及排血量,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加速心率,增加周围血 管阻力减少心排血量。一般不主张应用洋地黄制剂。

4.利尿剂:一般不主张用,以免降低血容量及左室充盈压、加重休克。

5.矛盾的治疗原则:即虽有心功能不全、静脉压升高但需 大量输液;虽有水肿、少尿,但不用利尿剂;虽有急性心肌缺 血,但不用硝酸甘油;虽有心输出量下降,但不用洋地黄类药物。

猜你喜欢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适宜技术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当糖代谢紊乱发展至脂肪分解加速,血浆酮体浓度超过正常时形成酮症,当酮体积聚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临床上称为酮症酸中毒。以严重脱水、呼气有烂苹果味、酮症、血糖明显增高、后期昏迷为特点。多见于2型糖尿

  • 经方治呕案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闫敏,女,35岁,2011年8月6日初诊。恶心呕吐8月余,饭后即吐,饮水也即吐,夜间从鼻中流水,量多。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刻诊:饭后饮水即恶心呕吐,打嗝即吐,夜间鼻中流清水,消瘦,纳差,大便头干,日4~5次,尿频

  • 治百病皆以固护胃气为要

    牛群 甘肃省庄浪县杨河乡卫生院 孙芳芳 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卫生院胃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仓、气血之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之受纳腐熟功能正常,表现为食欲如常,舌苔淡白,面色荣润,脉象不浮不沉、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 眩晕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1)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者按:阎艳丽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临床善以经方化裁治疗百病,其学生总结其运用经方治验五则,本版今起陆续介绍。陈某某,女,成年

  • 高热危象中医诊疗技术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