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长夏防湿邪防病

长夏防湿邪防病

水多则成湿。在祖国医学中,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雨水较多,时阳热正炽,水气上腾,是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气象学上用“湿度”来表明空气干燥与潮湿的程度。表示湿度有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相对湿度,即大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若大气中没有水汽,则相对湿度为零;如大气中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相等,达到饱和,相对湿度则为100%。

湿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若湿度太大,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则会导致生病。中医认为,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于天气多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久卧湿地、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多因体质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会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不能健运,则湿从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侵袭。

湿属于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粘滞,故致病往往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如湿邪外侵肌表,其症状表现为头重如裹,身体困乏,四肢酸楚。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会肌肤麻木,关节疼痛。若体弱阳虚,湿邪困脾,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则易出现胸闷脘痞、腹部胀满、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尿少水肿等症状。正如《内经》中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湿邪流注下焦,则见小便浑浊、妇女白带增多等症状。

湿邪又易与暑邪、热邪、风邪、寒邪结合,共同对人造成损害。夏秋之交,天气炎热时,湿邪易与暑邪、热邪结合为暑湿、湿热侵犯人体;若雨多气温下降,或夜晚受凉,则寒与湿结合;中秋之后风多,则易为风湿。特别是风寒湿三气一起侵袭关节、肌肉,则易患关节疼痛。临床所见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表现为关节肌肉疼痛、伸屈不利,肌肤麻木等症状,无不与湿邪有关。所以,夏秋之交要特别重视防止湿邪侵袭,以免危害机体健康。

保持居处干燥平时要注意开窗通风(特别是晴天或有风的天气),防止居处和被褥潮湿。若室外特别潮湿时,则最好关闭门窗,以防湿气进入。居室的湿度应保持在50%~60%为宜。若被褥潮湿,可用电吹风吹一吹。

避免涉水淋雨夏季要随身携带雨具,雨天要做好防护,尽量避免淋雨,走路时尽量不要趟水。此外,不要在潮湿之地久留或长时间坐卧,也不可睡卧于水泥或瓷砖地上。天气再热,也不要用冷水浇头和冲身。

保持身体干燥在大汗、雨淋或游泳之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换上清洁干燥的衣服,以防湿邪侵袭肌肉、关节。

少吃生冷脾虚湿胜之人,平时应少吃生冷瓜果,以防伤损脾胃之阳。宜经常吃些山药、苡薏仁、赤小豆、白扁豆、半夏、莲子、芡实等有健脾除湿作用的药食,这对增强体质、防止湿邪侵袭有益。

及早就医患有头重身痛、风湿关节疼痛、肌肉酸楚以及腹痛腹泻等疾病者,应及早就医。一般症状较轻者,服用九味羌活丸(头重身痛、风湿肌肉疼痛)、藿香正气丸(水)等治疗功效也很好。

文/孙清廉

猜你喜欢

  • 温中降逆治干呕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刘某,女,32岁。2009年7月9日初诊。半月来,经常恶心,吐涎沫,经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呕吐,服中西药未果。观其精神萎顿,面黄,就诊中干呕连连。舌淡,苔白,六脉沉细。治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呕。立方半夏干姜散:半夏10克

  • 详医嘱 服法当——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6)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制备,“开路药”已服,脾胃功能得调,即可服用膏方。服膏调养当要遵医服用,如果医嘱不详、服法不当,膏方的疗效也会大打折扣。服用膏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服膏季节 一般来说,服用膏方多在冬至即“一九”开始,至“九九”结

  • 邹润安论柴胡

    “邹润安论柴胡”作者为四川自贡怡康中医诊所王昆文。《本经》谓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积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在《伤寒杂病论》中,组成含柴胡的经方共9个,而且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小柴胡汤,四逆散,鳖甲煎

  • 急性肝功能衰竭中医适宜技术

    急性肝功能衰竭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细胞内细胞器严重功能障碍,致短期内进展至肝性脑病的一种综合征。病情凶险,发病后12~24小时发生黄疸,2~4天后昏迷,并有出血倾向,见于暴发性病毒性肝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氟烷麻醉中毒

  • 开路药 调胃肠——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5)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制作好之后,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充分消化吸收是关键。对于脾功能不好的人,服用膏方前需要先服用运脾健胃的“开路药”,如一些经典处方六君子汤、平胃散、保和丸等,也可以先进行试探性调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而对于脾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