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之道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論和豐富多彩的方法而聞名於世,更以其在預防疾病、促進康復中所表現出的神奇效果而備受全球矚目。中醫養生之道是古老的,因為它的興起和發展與悠久的華夏歷史平行;中醫養生之道是年輕的,因為它的振興和輝煌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中醫養生之道的內容是豐富的,因為它與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息息相關;中醫養生之道的特點是鮮明的,因為它的理論和方法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和民族風格。然而,什麼是中醫的靈魂?什麼是中醫養生之道的關鍵?我僅就這個問題談談個人的一點體會。

什麼是中醫?

有人說:「中醫就是中國人的醫學,全稱應該叫中國傳統醫學,翻譯成英文就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有人對「傳統」二字提出異議,認為:今日之中醫已經和古老的傳統中醫不能同日而語了,它已經融入了太多的現代醫學理論和技術,所以,應該直接稱之為「中國醫學」(Chinese Medicine)。它的內涵包括了傳統中醫的理論和方法,也包括了現代醫學在中國的應用。

依我所見,中醫,妙就妙在這個「中」字,它給了我們無限的理解空間。中,有中和、調和之義。不偏不倚謂之「中」,高度的調養便是「和」。中醫治療疾病,靠的就是中和、調和的原則。病的概念是什麼?理論上說,病應當具有一定的可重複性的病因、病位、脈、證和發展變化規律,包括它特定的發病形式、病機及轉歸等過程。也就是說,它可以從總的方面,動態地反映機體的整體功能狀態和異常的病理變化。關於什麼是病,中醫常用一句最簡明的話定義:陰陽失去平衡既為病。調和陰陽就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大法。建立「中和」、「調和」概念,就是抓住了中醫的靈魂。

注重保護脾腎是中醫的特點

「中」,還有「中央」、「中心」之義。中醫注重保護脾胃,而脾胃居中焦,在五行屬土。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絡屬於脾胃,脾和胃相表裡關係。脾胃主受納、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被稱為「後天之本」。脾胃的升降功能,起到人體氣機之樞紐作用。腎是人體全身陰陽的根本。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腎在陰陽中,屬陰中之陰,五行屬水,是人體最重要的臟器之一。由於腎主藏精,衍生生命,主生長發育和生殖,所以被稱為「先天之本」。中醫延緩衰老的核心方法是健脾氣,護腎氣。抓主要矛盾、治病求本的中醫思維,最能充分體現中醫與西醫的不同。

養生之道的關鍵是適度「中」也有中間、中立、適中、適合之義。很多年來,常有學生讓我用一個關鍵字概括中醫養生之道,我總是肯定地回答:「適度」。例如:科學飲食的核心是合理,適度的飲食就是合理的飲食。人們常說,中醫養生之道就是中國人科學的生活方式。那麼,什麼是中國人科學的生活方式呢?僅以飲食方式為例,中國人吃飯用筷子,用勺子。為什麼?因為中國人以米麵等五穀雜糧為主食,像雞啄米一樣,用筷子和勺子比較方便。而西方人的飲食結構以肉食為多,牛排、豬肉等,用刀叉比較方便。因此,適合中國人體質的飲食結構和方式就是中國人科學的飲食方式,比如:吃米飯、麵條、喝粥、吃蔬菜、豆類食品、全面膳食等。而可樂加冰塊,再配上過量的肉食就不適合我們的體質。此外,中國受儒家、佛家、道家等養生觀點的影響很大,比較尊崇中庸之道,主張知足常樂。正如《遵生八箋》中的「四休安樂法訣」所說:粗茶淡飯飽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四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總之,衣食住行、喜怒哀樂、運動勞逸,哪一項離開了適度的控制,都會影響健康。「中」字道出了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特點、處事哲學。還有什麼比「中庸之道」更能表達中國人的養生觀點和養生原則呢?一言以蔽之,除了「中醫就是中國醫學」的簡單解釋和直譯之外,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這個「中」字上,加上更豐富的中國人在長期的求生存、求健康、求長壽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心得,以

及中國文化的要素呢!養生無道是有道,延年無心是有心什麼是養生之道?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人們通常把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叫做「養生之道」。但是,一種養生理論或方法,對這個人是適宜的,不一定對另外一個人也是適宜的。有人運動長壽;有人不愛運動也長壽。有人吃素長壽,有人專愛吃肉也長壽。有人滴酒不沾長壽,有人終身飲酒也長壽。歷史上和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刻意追求長壽的人,甚至煉丹求神,有時卻事與願違,而從不奢望活到米壽(88歲)的人,反而活到了茶壽(108歲)。其實,除了特殊的疾病有一些必要的限制之外,一般人無須制訂嚴格的清規戒律,自然之道已經為我們做了最好的安排:吃喝充腹,息眠止疲。只要根據自己的體質,本著「適度」的原則,有規律地工作、休閒、運動、睡眠、飲食,自然會有益健康,遠離疾病。晉代養生家葛洪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不傷的關鍵也就是在於遵循自然及生命過程的變化規律,掌握適度,注意調節。

党毅 博士 簡歷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並獲得醫學碩士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博士學位。從事中醫養生康復、營養食療領域的教研工作二十餘年。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康復專業教授、英國Middlesex University客座教授、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副會長。現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學學部任教。主講中醫養生保健學、中醫營養食療學。曾主編10多部教科書和參考書,發表20餘篇醫學論文,並曾遠赴英國、美國、斯洛文尼亞、瑞典、挪威和韓國等地大學任客座教授及講學。

猜你喜欢

  • 自拟方治慢性盆腔炎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慢性盆腔炎常伴发月经失调、带下、痛经、不孕、癥瘕等,在临床治疗中,宜疏导调理,治以活血化瘀,清热通络。笔者在临床自拟清经化滞汤,收到良好效果。方剂组成:柴胡9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9克,红

  • 龙胆泻肝汤治酒毒性阳痿

    王廷治 胥燕 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任某,40岁,农民工。2009年9月10日初诊,在外打工两年,常干重活累活,平素以酒解困,渐致性欲淡漠,阳事举而不坚,或不能完全勃起,时或头晕。回家与妻子圆房很不如意,自行购买雄狮丸、男宝、回春丹等强壮药,服

  • 急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胆囊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胆囊急性化脓性感染,80%~95%的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结石引起;另有10%左右的患者并无胆囊结石,而是因细菌感染、创伤、化学刺激所致,称为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本病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

  • 小儿脾胃病常用方药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笔者从事临床30余年,发现儿科以脾胃病为多,消化不良、厌食、腹泻等症最为常见,笔者常用以下方药治疗。厌食 小儿厌食当以调和脾胃为先,笔者常用理脾汤治疗:苍术3克,陈皮3克,厚朴3克,神曲6克,焦山楂6克,炒麦芽6克,鸡

  • 风湿性关节炎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5)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某某,女,43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素有风湿性关节炎,每逢阴雨天气,全身关节活动受限,僵硬不舒,沉重无力。口黏,口干喜饮,二便正常。舌有齿痕,苔偏黄,脉弦细。辨证为寒湿之邪,瘀痹关节,治以散寒祛湿,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