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瑶医清源(4)

瑶医清源(4)

瑶医药的民族特点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形象朴素

瑶医对某些病症名称,药物的命名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过目不忘。如“生倒竹”一病,实际是患儿重度营养不良引起的消瘦、腹胀、腹壁表浅静脉显露,状如倒生之竹子,故名。又如“生蛇”,是指手指或足指感染红肿,状如蛇之头而称之。药名如鹰爪风,鹞鹰风,是指该植物的花或刺形状如鹰之爪;羊奶果,即该植物的果实状似羊之奶等,无不如此。有些药物是以药效而命名的,如一身保暖、十全大补,顾名思义,它们是属于滋补类之药物;而麻骨风、半枫荷,则是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治疗药;有的是以生长环境取名的,如上山虎、守山虎、下山虎等等,这样给采药人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下山虎,只能在山腰以下才能找到,山顶是不会有的,因为顶则已无处可上了。这些病名及药名,形象逼真,意味深长。

瑶医还常以动物之间相克来指导用药。如猫捉老鼠,就用猫骨配合其他药物来治疗老鼠疮(即淋已结核),狗怕老虎,就用虎骨配他药来治疗狂犬病;蜈蚣怕公鸡,就以公鸡的唾液来治疗蜈蚣咬伤……。在瑶医治病配方中,类似的例子很多,他们把深奥的医学科学原理形象化,并与生活常识结合起来,以便记忆、传授及使用。

二、药物分风、打两类

瑶医用药十分丰富,据调查所用品种达1236种,其中最常用的是“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共104种,对于药物的分类有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对具体某一种药,除了按其性分为温、热、寒、凉、平性外,还按药物功效分为风药及打药。风药如白背风、四方藤、半边风、血藤、金银花藤、鸭脚木、九龙藤、麻骨风、小发散、大发散、红糖等,凡能够祛风活血、补气补血的药都归为风类药。临床上用风类药较安全,它毒副作用少,一般不会因过量而伤其身体,即便是老人、儿童或孕产妇都可放心使用。打药是指有破散作用的药物,这类药物应用过量易伤身体,孕产妇及妇女月经期禁用;妇女、儿童及老人应慎用。如杉树、桃树、松树、青蒿、尖尾风、韭菜、田七、鸟不站,透骨消等。临床用药是以这种分类为指导原则,然后再根据具体药物的温、热、寒、凉、平性味及功能配方,常能收到显效而又不会出大的问题。瑶医审证组方原则除对症之外,还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季节、气候等情况,决定用风药或打药及两者的搭配关系,从而最大限度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更好的疗效。

三、植物药与动物药配伍应用

瑶医用的植物药,常与动物的肉、骨头或内脏配伍。究其原因是:植物药大多是用新鲜的原生药,未经过特殊的加工炮制,一般水煎服或外洗,这样药力一般较猛,易过量而产生毒副作用,特别是打类药,与动物性药物配伍后,药力就和缓些。再则配入骨头等共炖,煎煮的时间较长,一些毒性植物药,久煎后毒性可降低。同时,由于瑶族历来生活条件艰苦,生活水准较低,动物蛋白来源少,加入动物的骨、肉、内脏共炖,吃肉喝汤,可以增加机体动物蛋白的摄取量,从而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有些动、植物药配用,还能起到协同、增加药效的作用。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瑶族用药以动、植药物配伍,常能收到殊效。

猜你喜欢

  • 自拟方治湿疹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湿疹是一种变态性疾病,临床比较多见。中医学文献中虽无湿疹之名,但对有些疾病的记载与湿疹相符合,如“奶癣”、“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其发生多与体质因素有关。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或素患

  • 表里两解治内热

    蒋玉清 安徽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李某,女,68岁。2011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胃热明显,脸红发热,纳可,心烦,汗出恶风,大便6日未解,易困,疲倦无力,舌红苔白干,脉数。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以两解二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晒

  • 滋肝肾愈中风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储菊花,女,74岁,2011年8月12日初诊。晨起即感右侧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口眼歪邪,口角流涎,继之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关节酸痛,卧床不起,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证由血虚气弱,络脉空虚,腠理不固,风邪乘虚

  • 自拟方治慢性盆腔炎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慢性盆腔炎常伴发月经失调、带下、痛经、不孕、癥瘕等,在临床治疗中,宜疏导调理,治以活血化瘀,清热通络。笔者在临床自拟清经化滞汤,收到良好效果。方剂组成:柴胡9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9克,红

  • 龙胆泻肝汤治酒毒性阳痿

    王廷治 胥燕 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任某,40岁,农民工。2009年9月10日初诊,在外打工两年,常干重活累活,平素以酒解困,渐致性欲淡漠,阳事举而不坚,或不能完全勃起,时或头晕。回家与妻子圆房很不如意,自行购买雄狮丸、男宝、回春丹等强壮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