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脉学

脉学

利用切脉诊治疾病,是中国诊断学中的一项独特方法。我国人民很早便发现了人体血液循环的道理,并且发现通过切脉可以观察内脏器官的病变,有关情况在《周礼》、《内经》等古籍中得到记载。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著名医学家扁鹊总结前人经验,创立了脉学。我们从《战国策》、《史记》等书中可以找到扁鹊的传记和病案,其中起死回生是这方面的著名故事。有一个,扁鹊带着弟子路过虢国,听说太子死了,虢国正忙着办丧事。一路上,人们都在谈论太子的病,扁鹊留心听着。根据大家谈论的病情,他迅速进行判断,认为太子可能害了尸厥(假死)病。于是,扁鹊急忙赶到王宫,要求给太子治病。经国王同意后,扁鹊被带到灵堂。他仔细观察太子的脸色,又摸了摸太子的脉搏。然后,又解开太子的衣带,摸了摸太子的胸口。最后,他吩咐弟子取来针,在太子的头顶和身上有关穴位进行针灸,并且给他热敷。大约过了几个时辰,太子终于完全清醒过来。扁鹊救活太子后,人人都夸他是起死回生的神医。通过此事,也可以看到扁鹊在切脉方面造诣很深。正是由于他了解了太子的脉象,知道脉搏尽管跳得微弱缓慢,但还能救活,因此才采用了相关的治疗措施。据《史记》记载,扁鹊最初诊脉时无固定部位,凡有浅表动脉部位,都可诊循,以后才改为以寸口切脉为主。他发明的寸口是人体经脉会合处,切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情况。他发明的寸口切脉法一直沿用到今天。难怪司马迁曾赞扬他说:“到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之后,我国脉学知识经过多年经验积累而越来越丰富,但也十分繁杂、零散,需要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并使之规范化,以便于学习、掌握和临床运用。令人欣慰的是,距医圣张仲景时代不远的汉末晋初产生了一位医学家,他担负起了这一光荣的使命。此人就是在我国医学史上首次总结脉学的王叔和。王叔和出身寒门,对医学特别喜爱。他刚行医的时候,因为家贫,穿得破破烂烂,人们都瞧不起他,也不相信他的医术。有次他来到河南洛阳,想寄住在药铺里行医,可是门面较大的药店掌柜见他那副穷愁潦倒的样子,都不肯收留。后来他到一家小药铺,说了许多好话,才得以寄住下来为四方过客治病。由于医术精湛,他33岁被聘为太医令。王叔和对脉象一直保持浓厚兴趣,他治病非常重视切脉,每次看病总是仔细分辨不同病情的脉象,记下来后认真加以研究,久而久之便总结出许多经验。做了太医令后,他更是有条件阅读到许多医学典籍,潜心钻研。在对医学史上有关脉学的资料进行认真鉴别和整理的基础上,他撰写了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脉经》。它吸收扁鹊、华驼和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理论,首次总结了两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对脉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它的问世,对我国和世界医学都有很大影响,使中医诊脉、脉学成为一门系统科学,奠定了脉学诊断基础。

猜你喜欢

  • 麦门冬汤方证浅析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

  • 自拟方治湿疹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湿疹是一种变态性疾病,临床比较多见。中医学文献中虽无湿疹之名,但对有些疾病的记载与湿疹相符合,如“奶癣”、“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其发生多与体质因素有关。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或素患

  • 表里两解治内热

    蒋玉清 安徽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李某,女,68岁。2011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胃热明显,脸红发热,纳可,心烦,汗出恶风,大便6日未解,易困,疲倦无力,舌红苔白干,脉数。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以两解二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晒

  • 滋肝肾愈中风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储菊花,女,74岁,2011年8月12日初诊。晨起即感右侧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口眼歪邪,口角流涎,继之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关节酸痛,卧床不起,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证由血虚气弱,络脉空虚,腠理不固,风邪乘虚

  • 自拟方治慢性盆腔炎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慢性盆腔炎常伴发月经失调、带下、痛经、不孕、癥瘕等,在临床治疗中,宜疏导调理,治以活血化瘀,清热通络。笔者在临床自拟清经化滞汤,收到良好效果。方剂组成:柴胡9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9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