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医和西医感冒治标与治本

中医和西医感冒治标与治本

最近感冒发烧的病人很多,西医通过化验检查,只要确定了感冒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不论体质强弱、老幼妇孺,一律给予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病人的烧退了,化验血象正常了,病就算治好了。可实际上许多人觉得没有全好,只是把烧退了,感觉身体还发“虚”,爱出虚汗、饮食没胃口、口干舌燥、身上难受等等。所以有的人还是要到中医大夫那儿去,再调理调理,才能恢复健康。

中医、西医治病的特点确实不同,西医有时见效快,但经常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而中医虽然见效慢,却重在既治标也治本。西医在看病时,又是查血、验尿,又是透视、拍片子,有时还要CT、核磁的一通检查,目的就是弄清引起感冒等疾病的病原体是细菌还是病毒。然后打针、输液,将病毒、细菌杀灭,这样一来,感冒病人发烧、咳嗽等症状也就消失了。而中医对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本”的认识与西医有所不同。中医认为,健康的基础是人体阴阳动态的平衡,当阴阳动态平衡被打破,人体抗御疾病的“正气”不足时,病毒、细菌等等“外邪”就会乘虚而入,引发感冒等各种病证。因此,中医所说治病必求于“本”,并不只是根据“外邪”对症“驱邪”,而是要调适人体的阴阳,重新达到动态平衡。

中医、西医对疾病本质认识上的差别,使西医在治病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病”为本:检查的目的是查找病原体,用药的目的是消灭病原体;而中医治病更重视病人,突出以人为“本”。同样是感冒发烧,中医不仅要辨别是伤于风寒还是风热,还要辨别病人是由于体表的卫阳之气不足,还是体内阳亢热盛而导致的外邪侵入;治疗中,在疏散风寒或风热的同时,更注意根据不同病人的体质特点,来调理病人的阴阳:阳气受损的就“温阳固表”,阴津耗伤的就“养阴清热”,既“驱邪”更“扶正”。因此,经过中医治疗的感冒病人,在消除了发热、怕冷的症状后,连阳气受损、阴津耗伤等其它症状也一并消除了,病治好了,健康也恢复了。所以中医给病人留下了“治病能治本”的印象。

医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健康,驱除疾病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只有发挥中医、西医的不同特色,才能真正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猜你喜欢

  • 鼻炎的症状,怎么治疗有效?

    首先过敏性鼻炎,中医病名为鼻鼽,以流清水样鼻涕,打喷嚏,鼻痒和鼻塞为主要症状。中成药可以使用(鼻渊通窍颗粒),是由苍耳子,辛夷,麻黄,白芷,薄荷还有黄芩,野菊花等这些药物组成,那么不同于抗生素和激素,那么中成药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激素依赖,那

  • 去湿气的小妙招

    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而人体的五脏中,脾性湿为太阴,阴气最盛则脾气充盛,体内湿气也会正常的运行,不会出现湿气停滞在体内的情况。一旦出现脾气亏虚,湿气无法运化停滞体内便会形成内湿,聚为湿病。长此以往呢,患者体内的湿血开始泛滥,又因为脾虚无法运,

  • 祛湿的食物有哪些?祛湿的中药材有哪些?

    第一种药材:(绵茵陈)它具有清湿退热作用,用于三焦的湿热。第二种药材:(苍竹)这味药材也是祛湿的良药,它还有一定的健脾的作用,脾是运化湿气的,脾的功能强建了,湿气运化的多了,就不会有大量的湿气淤积在身体,适用于湿气比较重引发的舌苔白腻,腹痛

  • 脾虚的四大类型以及调理

    第一:脾气虚症,通常表现为容易腹胀,胃口下降,大便稀溏不成形,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者是苍白无华,舌质淡,胎白,中医治疗上一般以健脾补气为主。第二:脾阳虚通常表现为腹部容易感到冷,吃不了凉的食物,喜欢温热,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中医

  • 陈皮的功效与作用

    陈皮作为一种用途很广的中药材,它主要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作用,并且它归脾肺经,在治疗脾胃气滞、食滞,咳嗽化痰上有独特的作用,如果您是因为脾虚引起的腹胀,痰多湿重,那就可以用它,但是呢,如果你是脾胃虚比较明显,这个时候就需要配党参,白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