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牙痛

牙痛

【概述】

牙痛是由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及冠周炎等引起一个共同症状。当急性发作时,疼痛十分剧烈。其中,急性牙髓炎表现为间歇性的阵痛,夜间加重,病人不能明确指出患牙;急性根尖周围炎则为持续性疼痛,患牙的位置病人不能正确指出;急性冠周炎有明显的牙龈红肿。

针灸治疗牙痛,现代有大量报道,对不论何种原因所致的牙痛均有止痛效果。但是究竟以哪一种最为显著,曾有人作过观察分析,发现针后止痛持续时间最长的是急性根尖周围炎,急性冠周炎次之,急性牙髓炎较差[1]。针刺止痛效果还与得气效应有关,有人还发现,针刺四肢穴如能刺发激发针感上达头面者疗效较佳,不敏感者止痛效果较差,因此认为如在针刺过程中控制循经感传的方向和强化循经感传的程度将有助于提高镇痛作用[2]。就所集千余例统计,针刺止痛的有效率平均在80%左右。

针灸治疗牙痛,主要目的在于镇痛,故一旦疼痛缓解,即应积极治疗病因。

【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冲阳、颊车;2、合谷、下关。

配穴:太阳、昆仑、内庭、太冲。

(二)治法

主穴为主,上牙痛针第一组,下牙痛针第二组,止痛不理想时加配配穴1~2穴。颊车、下关直刺深刺,使针感向齿根传导,太阳以45度角向齿根缓慢捻转进针,深至1.5~1.8寸;合谷、冲阳、内庭、针尖向上,以“气至病所”手法,促使针感往病所方向传导;昆仑穴,针尖斜向外踝前缘刺入,深3~5分;太冲捻转进针,深约0.8~1寸。上述穴位得气或感传后,均采取捻转结合提插法运针2~3分钟。捻转频率100~140次/分钟,角度150~180度左右,提插幅度0.5厘米,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然后留针20~40分钟,每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975例,有效率在94·1~100%之间。其中“气至病所”者效果显著优于气不至病所者[2~5]。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液门。

(二)治法

一般仅取患侧,效不显时加取对侧。令患者正坐,自然握拳放于治疗桌上,在手背四、五指缝尖上方约0.5厘米处,避开可见静脉,取28号1.5寸针,顺掌骨间隙刺入0.5~1寸左右,捻转提插以得气为度:局部酸、胀及有触电感向臂肘放射。先刺患侧穴,留针15分钟,如疼痛仍未显减时,加刺对侧,留针20~60分钟,每15分钟行针1次。出针后稍压针孔片刻。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各种牙痛病人385例,结果显效303例,有效7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7.9%[7]。

体针(之三)

(一)取穴

主穴:手陷谷

手陷谷位置:在手背第二、三指掌关节后的掌骨间,二、三掌骨小头后方陷中,握拳取之。

(二)治法

选患侧穴位,局部消毒,以1寸毫针,针尖向腕斜刺入穴位,进针3~5分,针刺手法用重提轻插,配合吸气时针,呼气时提针的泻的手法,留针20~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日1次,一般治疗1~2次。

(三)疗效评价

上法共治疗1200例,1次治愈1026例,2次治愈103例,总治愈率94.1%。[14]

耳针

(一)取穴

主穴:屏尖、面颊(或牙痛点)、三焦。

配穴:神门、口。

(二)治法

一般仅取1~2个主穴,效不明显时酌加余穴。找准压痛敏感点后,刺入反复捻转,强刺激,留针30分钟,其间刺激2~3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155例,平均有效率93.5~96.7%[6,8]。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垂前、面颊、神门、屏尖。

配穴:颌、皮质下。胃火牙痛加胃、大肠;风火牙痛加内耳、枕。

(二)治法

主穴取2~4穴,如效不显可酌加配穴。用王不留行子或绿豆贴压于痛侧耳穴,立即加以按压,直至疼痛减轻或消失。如痛不减,可加贴或改贴其他耳穴。尔后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穴位数次。隔日换贴1次,两侧耳穴交替使用,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三)疗效评价

共治69例,经用上法治疗后,基本痊愈3例(疼痛完全消失),显效56例(疼痛明显减轻),有效9例(疼痛缓解),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6%[9,10]。

指针

(一)取穴

主穴:肩井。

(二)治法

患者用对侧手按在肩部,食指贴颈,中指按压凹陷处是穴。取患侧,用右拇指按压,逐渐加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30秒钟后放松压力,再压再放松直至牙痛缓解或消失。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80例,一般按压1~3分钟,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11]。

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先找阿是穴,系痛点。可于背部第7颈椎下,第5胸椎以上,背中线旁开1~2寸处,找出有色泽粉红的点,直径约0.3厘米。每次找2~4个,在其中心点刺放血,每点刺1针,直刺0.3~0.5寸深,点刺后拔罐5~10分钟。每日1次,2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30例,均在1~2次内止痛[12]。

全息针

(一)取穴

主穴:头穴、胃穴。

头穴位置:第二掌骨远心端桡侧。

胃穴位置:第二掌骨两端连线中点桡侧。

(二)治法

先以指压法在第二掌骨桡侧找准穴位,以30号1寸毫针自桡侧边缘向手心剌入8分左右,反复探寻至有强烈的针感。留针45分钟,每隔10~1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急性牙痛50例,均在3次内获愈[13]。

【主要参考文献】

[1]耿温琦。针刺疗法对于急性牙髓炎、根尖周炎、冠周炎的止疼效果。中华口腔科杂志 1959;(3):175。

[2]邓世发。针刺合谷冲阳治疗牙根尖周炎性疼痛702例。针刺研究 1982;(4):254。

[3]韩长根。太冲配下关穴治疗牙痛67例。中医杂志 1989;30(8):18。

[4]胡晓明。针刺治疗牙痛57例。上海针灸杂志 1987;6(3):47。

[5]钟起哲。针剌治疗急性牙痛149例。 针灸学报

1990;6(2):42。

[6]顾天培。针刺耳部新穴“垂面”治疗牙痛125例。浙江中医杂志 1977;3(5):18。

[7]申 健。针刺液门治疗牙痛385例。陕西中医 1989;10(2):83。

[8]周 丽。耳穴三焦治牙痛30例小结。江西中医药 1989;(2):39。

[9]杨 惠。耳压粘贴治疗牙痛。四川中医 1989;7(6):封四。

[10]许庆立。耳穴压豆治疗牙痛55例。山东医药 1982;(1):44。

[11]何有水。按压肩井穴治疗牙痛。浙江中医杂志 1989;24(4):165。

[12]王春义。背部点刺放血治疗牙痛30例。新中医 1990;22(12):33。

[13]陈红路。第二掌骨桡侧针法治疗急性牙痛50例。

中国针灸

1997;17(10):622。

[14]冯儒。手陷谷穴治疗牙痛1200例疗效观察。河南中医

1992;(2):89。

猜你喜欢

  • 三脉同诊救危症

    雷鸣 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中医院患者邵某,男,63岁,农民。2009年3月21日上午在田间劳作时突发呆滞不语,约十分钟后又似乎清醒,而回家休息,时而烦躁,时而抑郁,渐至神志欠清,先后前往多家中西医院住院治疗,诊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予抗病毒、抗

  • 小儿惊厥中医诊疗技术

    小儿惊厥是脑功能暂时紊乱导致神经元导常放电所致,为儿科常见症。一般以1~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限局性抽搐,发作时间过久,可因缺氧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由于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

  • 决明子治石淋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决明子味微苦微甘,性平,微凉。归肝、肾、大肠经。功能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神农本草经》将决明子列为上品,谓其“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通、泪。服益精光,轻身”。《日华子本草》言其“助肝气,益精;用水为

  • 倒换法治顽固性鼻衄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倒换法,以金元刘河间(《宣明论方》卷十五)的倒换散为代表方。此方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无问久新。亦属关格之病。《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指出:“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

  • 失瘖辨治

    郭俊田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失瘖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曰:“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症在本,因精气内夺而瘖也。”《张氏医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实证 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