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药化学成分抗内毒素研究现状

中药化学成分抗内毒素研究现状

细菌内毒素(ET)由脂多糖(LPS)和蛋白质复合而成,其致病性及危害性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因而ET拮抗剂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热门课题。西药多从抗ET抗体研究着手,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因抗体研究费用高昂,加之特异性强,适应范围较为局限。目前研究发现,近百种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及中药化学成分有较好的抗ET作用。现择要介绍如下。

绞股蓝总皂苷

对绞股蓝总皂苷对LPS介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sis基因和调节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内皮细胞经LPS处理24小时后,其C-sis基因表达明显增强,约为绞股蓝总皂苷处理的2.5倍,差异有极显著性;绞股蓝总皂苷能有效保护内皮细胞合成,释放NO;绞股蓝总皂苷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C-sis基因表达、促进内皮细胞合成、释放NO而间接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银杏内酯

银杏内酯(A,B)是从银杏叶中提取的生物活性成分,为一种天然特异的血小板活性因子(PAF)受体阻滞剂。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探讨内毒素血症时肝内PAF变化、不同细胞对LPS刺激反应及PAF与肝组织损伤的关系时发现,内毒素血症时肝组织PAF呈逐渐增加趋势,给予LPS后8小时达高峰,而给予银杏内酯B后此种影响则不明显,差异有极显著性。给予银杏内酯B后可显著抑制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组织丙二醛(MDA)的增加。银杏内酯B能显著逆转LPS引起的ATP降低。内毒素休克时血浆PAF、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均显著升高,且与LPS剂量密切相关,经银杏内酯B处理后,血浆PAF、TNF-a水平没有明显变化。银杏内酯B处理后,可使动物存活率增加,提示PAF受体阻滞药银杏内酯B可选择性地影响休克递质的释放,提高动物生存率。实验前10分钟给予银杏内酯B200毫克/千克灌胃,与单独给予LPS比较,可有效防止LPS引起的兔平均动脉压(MAP)、左房收缩压(LVS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降低等容收缩压及心肌收缩向量环面积等。银杏内酯B处理后能有效逆转LPS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LPS介导的小肠运动功能紊乱经过银杏内酯A预处理后明显改善。银杏内酯A对正常肌电活动并无明显可测性改变,推测可能是通过拮抗PAF受体而影响LPS引起的不良反应。

人参二醇组皂苷

用LPS复制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观察人参二醇组皂苷对鼠LPO及5-HT的影响。结果显示,给予人参二醇组皂苷3毫克/千克,5~10分钟后再给予LPS0.8毫克/千克灌胃,与单给LPS的对照组比较,16小时生存率分别为64.7%和33.3%;16小时后取大鼠肺、肾、心、脑组织测LPS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8~16小时后,大鼠肺、脑干和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HT含量人参二醇组皂苷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人参二醇组皂苷有抗内毒素性休克作用。

黄芩苷

黄芩苷是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能缓解细菌感染时的毒血症状,并对体内多种器官有保护修复作用。黄芩苷能减轻ET对内皮细胞膜结构的损伤,尤其对细胞连接保护作用较明显,同时发现黄芩苷能抑制ET所致的细胞蛋白分泌功能增强、蛋白水解酶的释放及氧自由基的产生等。这与黄芩苷抑制ET引起的内皮细胞的呼吸暴发和氧自由基的释放等机制有关。

雷公藤多苷

雷公藤多苷为雷公藤提取物,在研究雷公藤多苷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免疫调节作用时发现,雷公藤的免疫调节效应对ANP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山莨菪碱

山莨菪碱(654-2)为茄科植物山莨菪碱中提取的生物碱,是阻断胆碱M受体的抗胆碱剂,作用与阿托品相似。利用体外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LPS对PMVEC单层通透性和肌动蛋白骨架的影响,探讨与β受体和Gsa蛋白变化的关系及山莨菪碱的干预作用。结果发现,LPS在体外可诱导PMVEC单层通透性增高,使中央F-肌动蛋白发生解聚,密度明显减低,同时出现β受体下调及Gsa蛋白水平降低,山莨菪碱对上述变化有明显抑制作用。研究认为山莨菪碱可能通过影响PMVEC膜β受体和Gsa蛋白两个环节,参与调控PMVEC的肌动蛋白骨架变化,减轻LPS所致的大鼠PMVEC单层通透性增高。

青蒿琥酯

青蒿琥酯对LPS或LPS合并干扰素诱导的NO合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经青蒿琥酯治疗后的小鼠,其腹腔巨噬细胞对LPS的反应性降低,其受LPS刺激后产生的NO量明显降低,可见青蒿琥酯可降低LPS诱导的炎性因子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丹参素

丹参素是中药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采用体外肝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可观察到ET使乳酸脱氢酶(LDH)漏出增多,同时培养液上清中SOD减少,NO增加。应用丹参素后,可部分逆转这些改变。可见丹参素可通过增强SOD活动,减少NO的产生而发挥其保护作用。

猜你喜欢

  • 高热危象中医诊疗技术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

  • 活用经方治脑囊虫病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多年临床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取

  • 甘补脾胃当首分阴阳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

  • 健脾祛湿解毒治脓疱性细菌疹

    马建国 山东曲阜第二人民医院蒋某,女,51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述其2010年3月以来,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双手掌指、足底开始起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水疱,密集或散在分布,不久即变成黄绿色脓疱,有痒热感,反复而发9个月。其间曾去几家医院检

  • 浅说风为百病之长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