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清热利水石见穿

清热利水石见穿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石见穿又名石大川、月下红、乌沙草,为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有清热利湿作用。说起此名的来由,相传有一采药老人,一天进深山采药,劳累时便坐在上大青石上休息,他发现石头上有许多小坑,星星点点,抬头一看,崖边长着一棵小草,枝叶茂盛,他思忖这是由于下雨时,小草上的雨水滴在石上,天长日久形成的。于是便采了小草为人治病。经过多次观察,用于治疗腹胀、水肿效果很好,故而命名“石见穿”,寓意服药后犹如“水滴石穿”一般。本药又名紫参,李时珍云:“古方所用牡蒙,多是紫参也。现代研究:全草含α-乳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及乌苏酸。药理证实有消炎、强心、利尿,退黄、降低谷-丙转氨酶,抑制S-180瘤株生长,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或肝损伤、妇女带下。

石见穿最早载于《本经》,历代本草均有论述。《本草图经》云:“今河中、晋、解、齐及淮、蜀州郡皆有之。苗长一、二尺,茎青而细。其叶青,似槐叶,亦有似羊蹄者。五月开花白色,似葱花,亦有红紫而似水荭者。根淡紫黑色,如地黄状,肉红白色,肉浅而皮深。三月采根,火炙紫色。”《名医别录》云:“疗肠胃大热,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新修本草》云:“治金疮,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补虚益气,除脚肿,发阴疡。”其性味苦、辛,平。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散结。主治疮痈肿痛,瘰疬痰核,湿热黄疸,赤白带下,咳喘痰多,噎膈反胃。

简易疗法如下:

1.急慢性肝炎

石见穿60克,糯稻根30克,水煎2次,加红糖15克,日服2次。

2.泌尿系结石

石见穿40克,金钱草60克,石韦10克,鸡内金15克,水煎服。有溶石排石作用。

3.赤白带下

石见穿60克,鸡冠花15克,日1剂煎服,连服5~7天。

4.疮疡痈肿

石见穿3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水煎服。

5.瘰疬痰核

石见穿20克,浙贝母12克,生牡蛎15克,蜈蚣1条,水煎服。

6.噎膈反胃

石见穿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急性子3克,水煎服。

猜你喜欢

  • 从脾论治儿科疾病——李家民学术思想浅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家民主任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已近40年,秉承享誉津门的“小儿王”任宝成老中医的思想,注重“脾胃学说”,结合任老的验案及其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脾胃论”的学说,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以“脾胃为中心

  • 治肛周脓肿验案

    胡本先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刘某,男性,44岁,因肛门块物肿痛反复发作两个月来院就诊。自诉两个月前突发肛门左侧有一鸽蛋大小包块,肿胀疼痛,经抗生素静滴治疗,疼痛稍减,肿块未消,每因劳累则肿痛又起,无恶寒发热,无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无便血,大

  • 一贯煎治疗痤疮体会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痤疮病机多属血热、湿热、热毒、血瘀,一般多将本病分为肺热证、血热证、胃肠实热证、热毒证、湿毒血瘀证等,治疗上分别选用泻白散合枇杷清肺饮、桃红四物汤、清胃散、五味消毒饮和除湿解毒汤等。但我们发现,临床辨治

  • 鬼箭羽忍冬藤外用治药疹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鬼箭羽性寒,味苦。功能活血散瘀,杀虫。《本草述》:“鬼箭羽,如《本经》所治,似专功于女子之血分矣。又如苏颂所述古方,更似专功于恶疰及中恶气之毒以病于血者也。”忍冬藤性寒,味甘,气平,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

  • 脾胃治疗不可忽视“脾阴”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脾胃病者,医者多倡导东垣之论,一部《脾胃论》集脾胃学术之大成,其论述详于温补而少于清滋,往往忽略脾阴治疗,后世医家也多遵其说。然脾与其他脏腑一样,也有阴阳之分。纵观古今立说,论脾阴者颇多。《灵枢·五邪》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