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罗布麻规范化栽培技术

罗布麻规范化栽培技术

罗布麻为夹竹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罗布麻的叶或根。主产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黄河流域。以干燥叶入药,性味甘、苦、凉,归肝经,具有平抑肝阳、清热、利尿等功效,临床常用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水肿等症。近年文献报道,罗布麻治疗高血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脂血症等均有显著疗效,并具有抗过敏、抗癌、抗辐射、延缓衰老等保健功能。另外,罗布麻还是造纸、建筑的好原料,也可做燃料和饲料,其纤维是纺织工业的高级原料。

罗布麻有较强的耐盐碱、耐寒、耐旱、耐沙、耐风等特性,野生于岸边、山沟、海滨盐碱低湿地、干旱沙漠或内陆盆地。近些年由于野生罗布麻几近枯竭,各地开始人工种植,但种植规模较小,产不足需,市场缺口加大,已成为市场上的畅销品种。

栽培技术

播种时间 东北、内蒙古地区宜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华北、西北地区宜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播种。

选地整地 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应以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透气性沙质壤土为宜。地势低洼、易涝、易干旱的黏质和石灰质地块不宜栽种。整地前施足底肥,每亩施腐熟厩肥1000~2000kg,全面深耕,深30~40cm,耙细、整平,做成畦床,按8m×1.2m作畦,畦高8~18cm、宽30~40cm,两畦之间留作业道40cm左右,并在两畦之间增设隔离带,以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

繁殖方法 因地制宜选择以下3种繁殖方法:

①种子繁殖 因种子细小,直接播种不易出苗,应先处理种子。处理方法:将种子装入布袋,用清水浸泡24小时,期间换水1~2次,届时取出摊开,厚度1~2cm,放在15℃的地方,盖上潮湿的遮盖物(如麻袋、布袋等),当有50%的种子露白即可播种。播种时先将种子拌入1:10的清洁细沙,在畦上开沟条播,行距30cm,沟深0.5~1cm,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之后覆土0.5cm,稍镇压后浇水,再覆盖草帘或稻草等保湿。待小苗欲出土时在傍晚或多云的天气撤下覆盖物,培育1年即可移栽。

②根茎繁殖 选取2年生以上的根茎,切成10~15cm长的小段,按株距30cm、行距25cm开穴,穴深10~15cm,穴口宽15cm,每穴平栽2~3根段,覆土10cm,浇水。华北地区3月中旬、东北地区4月中旬栽培,30天左右陆续出苗。

③分株繁殖 在植株枯萎后或在春季萌动前,将根茎及根从株丛中挖出进行移栽。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 当苗高5~6cm时应及时清除杂草,并适当松土,每年除草松土3~4次,并根据土壤的含水量适时进行灌溉,以促进苗木的生长。

追肥 当苗高10cm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施氮肥3~5kg;6月下旬至7月中旬进行第二次追肥,每亩施磷肥10kg、钾肥5kg,然后浇水。7月下旬停止施肥。

间苗定苗 当苗高5cm以上时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去弱苗、过密苗或病苗,同时移苗补苗,株距5~8cm。

留种 选择健壮的无病害的植株留做种子。当果实从绿色变为黄色即将开裂时收割,稍加晾晒待果实完全裂开时脱粒,再晾晒2~3天,除净杂质,装入布袋,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保存。

病虫害防治

罗布麻在生长期间很少发生病害。病害主要是斑枯病。在生长期间如果发现斑枯病,应立即用50%退菌特600~800倍液预防,如需再次施药,应间隔7~10天。要及时清除病株,并在收获时做好清园工作,集中销毁病株,以减少传染源。

采收与加工

用种子繁殖的第一年只能在8月采收一次,以后每年6月和9月各采收一次。第一次采收时,在初花期前,距根部15~20cm割下。第二次从近地处割下全株。割下来的枝条趁鲜摘下片叶,炒制。阴干、晒干后打下叶片,以叶片完整、色绿为佳;鲜枝条可以切成1~2cm的短段,晒干或阴干。将干燥的叶、短段装入布袋,放于通风干燥处保存待售。(丁乡)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猜你喜欢

  • 明辨虚实治寒热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

  • 血府逐瘀汤治夜间烦热

    杜昕 河北省中医院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年,尤擅长内科杂病。今总结其治疗一夜间烦热案如下。患者于某,年逾花甲。夜间烦热,不能成寐2月余。因丈夫新丧,昼夜悲闷,心

  • 瞑眩与自愈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瞑眩,语出《尚书·说命》,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反应即疾病貌似加重的好转反应。瞑眩是一种疾病治疗或者自愈过程中的动象。动者属阳,相对于静止不动、处于相持状态的人体疾病状态来说,这是由阴转阳的佳兆。对于

  • 疱疹性口炎中医诊疗技术

    疱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内出现单个或成簇小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口腔炎症。多见于1~3岁小儿,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后易感染该病,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易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疮”。病损仅在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

  • 经方治虚寒便秘

    项仁海 黑龙江省绥滨县人民医院便秘是临床常见病,时医常以泻下剂治疗,其中不乏无效者。笔者侍诊冯世纶教授,见用大黄剂甚少,而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甚多,临床疗效显著。崔某,女,49岁。2011年5月19日初诊。便秘25年余,前医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