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如何服用克罗米芬

如何服用克罗米芬

如何服用克罗米芬

克罗米芬在促进排卵中可谓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治疗无排卵型不孕症很常用的促排卵药物之一。但该药服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较多,服用时应该有所了解。

克罗米芬的药理特性:该药为人工合成的非甾体制剂,化学结构与己烯雌酚相似。是具有较强的抗雌激素效应和较弱的雌激素作用的药物。其药理作用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是低剂量药物作用于下丘脑部位,与雌激素竞争受体,解除雌激素的反馈作用,刺激内源性GnRH释放,促进脑垂体分泌FSH及LH,诱发排卵,也可能作用于卵巢,增加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克罗米芬无直接促排卵作用,也无黄素化、雄性化和抗雄性化作用。

一般服用方法:该药在月经周期或撤药性出血第5日开始,每日50mg,连服5日。如基础体温在服末次药后6-10日内上升0.3℃-0.5℃,以后并继续保持在此高度12日以上者,表明有排卵及黄体形成现象。黄体期高温相一般维持在12-16日之间,如体温下降及月经来潮,表示该周期内有排卵而未受孕。则下一周期第5日起可以用同一剂量给药,连续观察3-5周期。除基础体温曲线指标外,在服克罗米芬14日之后取血测孕酮值,若此值>10ng/ml可认为已有排卵和黄体分泌功能。但是,若用50mg剂量未能诱发排卵时,则下一周期应递增至100mg,以此类推,每次增加50mg,最高剂量可达每日200-250mg,连服5日。用药后高温相超越16日,常常提示有可能发生妊娠,应留尿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用早孕酶免疫测定法(EIPT)确定是否受孕。

关于克罗米芬的副作用:如果应用克罗米芬已观察到排卵,并在排卵期有性生活,但连用3-4周期仍未见受孕,应考虑暂停用药,寻找其他不孕原因,如子宫颈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学者提出,在连用两周期克罗米芬而未受孕者,可在周期第10--16日(排卵期)加用小剂量雌激素,即每日口服己烯雌酚0.25mg,以增加子宫颈粘液分泌量和改进精子的粘液穿透力,可能提高疗效。该药有一定的副作用,容易导致过剩刺激综合征,由于个体差异比较大,有的人服用时间不是很长也可能出现卵巢过度刺激,出现一些副作用,故在服用中应该注意观察病情。凡不孕患者已患有卵巢囊肿或肝功能不良者忌用克罗米芬治疗。有作者报道在用克罗米芬的治疗中,有部分病例发生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也有报道如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克罗米芬,约1%病例可造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有学者报道发生卵巢囊性肿大者有13.6%的病例,多数病例在停药后卵巢肿大即可消失。

关于引起多胎的问题:克罗米芬治疗后发生多胎妊娠者约占4%-9%,特别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用药后较常见,以双胎居多。用克罗米芬后发生流产者约占15%-20%,用药后胎儿先天性畸形约占5%,与因不孕症而用其他方法治疗者无明显差别。

关于有排卵征象但不怀孕的问题:在单纯使用克罗米芬的情况下,该药诱发排卵率远远高于妊娠率,排卵率大概是在70%-80%,而受孕率仅仅为20%左右。出现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该药抑制了雌激素的分泌,使宫颈黏液变稠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同时使用促排卵胶囊,使这一现象得到可靠改善,大大地提高了受孕率,解决了这个多年存在的难题。

克罗米芬的其他适应症:如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功能性闭经,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及黄体功能不全等所致的不孕症,均可使用该药。另外,该药还可以用于男性不育症。

猜你喜欢

  • 浅说风为百病之长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

  • 五苓散治秋泄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五苓散出《伤寒论》,原书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贵

  • 清上镇下治耳鸣耳聋

    孙国印 孙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某,男,36岁。2010年5月20日初诊。耳鸣,耳聋2周,伴头晕目糊,口苦咽干,五心烦热,易怒,舌苔黄腻,脉细数。此乃肝肾阴虚,肝胆火盛,热扰清窍所致,治疗宜清少阳郁热,滋阴镇下并用。处方

  • 经方时方合用治愈颈淋巴结结核

    李蒙 湖北中医药大学笔者跟随戴天木教授坐诊,深有感触,现摘录其用经方时方合用成功治愈颈淋巴结结核一例,以飨同道。王某,女,61岁,2010年5月4日初诊。自述右颈至锁骨上肿胀不适一月余。一月前发现右颈至锁骨上有一串珠样肿块,约5cm×3cm

  • 对中医治糖尿病并发症研究的思考

    梁晓春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