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活血祛瘀实乃以通为补

活血祛瘀实乃以通为补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笔者每涉临床,对疑难病、慢性病常以活血化瘀获效。常赏识古人“以通为补”之法。中医治病强调扶正和祛邪,相辅相成,扶正即可祛邪,祛邪即可安正。许叔微《本事方》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指出在治疗上祛邪是主要方面。攻下派张子和更指出:“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在临床上也确有很多病例,无任何特别症状而猝死,原因多是瘀血内蓄机体,突然阻塞经隧所致。而“传久而难已”者则多为慢性病,“久病则多瘀”,活血化瘀,以通为补是治疗慢性病的有效方法。

《内经》云:“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其言不但为针刺治疗久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也适用于药物治疗。应用活血化瘀正是通其经隧,畅其血脉从而达到拔刺、雪污、解结之目的而使机体康复。

汉时仲景著《伤寒论》太阳篇有治其人如狂,小腹急结,小便自利等症而创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金匮要略》有治“内有干血”之大黄 虫丸,治肠痈之大黄牡丹汤,妇人产后篇、杂病篇有治疗“产后腹痛”的下瘀血汤,“经水不利”之抵当汤,“腹中气血刺痛”之红兰花酒,以及“水与血结于血室”的大黄甘遂汤等等,均有“推陈致新”的作用,均在强调“以通为补”。取药多以大黄为主,以攻逐瘀血为目的。

唐容川著《血证论》对瘀血致病多有阐述,强调瘀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断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瘀血者,既与好血不相合,又与好血不相能。人体经脉之中,若有瘀血阻滞,新血何能安行无恙,瘀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故知瘀血之危害,为医者必以活血化瘀以推陈出新。

王肯堂在其《证治准绳》中记述:“吾乡有善医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之,或问失血复下,虚何以当?则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遏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实乃明言也。

瘀血为患,又可变生多种疾病,所以瘀血实为血毒。纵观古今,活血祛瘀实乃下中有补,即“以通为补”也。 

猜你喜欢

  • 自拟方治热病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组成 青蒿12克,银柴胡9克,桔梗9克,黄芩9克,连翘9克,金银花15克。主治 本方适应于临床多种发热证,如久热不退、外科术后感染、妇科热入血室、产后发热、妊娠发热,或原因不明的发热,症见高热寒战,寒热往来

  • 浅释大青龙汤相关条文

    商本平 张海燕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中心卫生院大青龙汤有关条文见于《伤寒论》38、39两条。38条曰“太阳中风,脉浮紧……”39条曰“伤寒,脉浮缓……”联系《伤寒论》1、2、3三条不免使人疑窦重重。太阳中风脉本浮缓,伤寒脉本浮紧,如何又言“太阳

  • 风寒之邪伤到经络怎么办

    本期博主:罗大伦 中国中医科学院如果受寒,第一时间处理,就不容易变成很严重的问题,用温通经络的中药泡洗,效果就不错,还可加上引经药,效果会更好。这些天天气冷了,转眼冬天来了,有时候会着凉,会受风,如我们在外面的时间长了,站在风口了,或者穿得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技术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凝血,纤溶功能亢进,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出血,脏器损伤,血细胞破坏,甚至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病属中医“瘀血证”范畴。病因病机热毒

  • 仲景论消渴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消渴为临床常见症状,它以口渴明显为主,但又不尽同于糖尿病,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消渴病,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及尿有甜味等临床表现,而《金匮要略》消渴篇,把口渴都归属于消渴,有口渴多饮,也有口渴不欲饮,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