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医调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医调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刘源 邱翔燕 北京模式口中医医院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反映机体内分泌状况及血管损害程度的微血管病变。其主要表现是视物模糊不清,甚至突然失明等。中医眼科将本病归入暴盲、视瞻昏渺、云雾移睛等病中。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脏腑虚衰以及瘀、热、痰、湿等邪气侵袭眼底有关。中医认为,精血津液等属阴。目能视,有赖于精血津液的滋养,阴虚日久必致目失所养。而目居上位,为人之上窍,精血津液等需依赖阳气之温煦、固摄和推动作用,方能上输于目。阴阳互根,阴虚甚,可损及阳气。阳气亏虚,则必加重目窍失养,最终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阴虚燥热或脾虚气弱为本。素体阴虚、情志失调、劳伤过度均可致脾失运化,久病必穷及肾,水不济火,致虚火伤络动血,或气虚统摄无权,致血溢脉外,出现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新生血管等。病变过程中常伴因虚致瘀、痰湿互结、虚实夹杂,可使病变丛生,形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复杂多变的病理改变。

治疗篇 中医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的辨证治疗效果显著,下面分型说明。

阴虚燥热型 症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舌红苔黄。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治宜滋阴清热。方用玉女煎、增液白虎汤或养阴益气汤。

瘀血阻络型 患病日久,热灼营血,血瘀目络,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出血、久不吸收,甚则玻璃体出血。治宜凉血活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肾阴亏虚型 症见口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暗苔白或少苔。眼底检查示: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或机化。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增液汤合六味地黄丸或六味地黄汤加女贞子、墨旱莲、知母。

用中成药治疗此病也有一定的疗效,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对于有视网膜出血者,还可服用云南白药等止血药。对于眼底出血久不吸收者,采用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可起到活血止血的作用。

调理篇 中医理论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注重治养结合。

饮食调理 合理的饮食调理对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多因素体脾虚或过食肥甘厚腻,导致脾胃运化失司,酿成痰湿内热,上犯目窍而致病。故患者要忌食肥甘厚腻及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严格控制糖类食物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食物要以易消化、粗纤维为主,以防便秘的发生。因用力大便,容易引起血压、眼压升高,导致眼底出血。还要多吃苦瓜等降糖的食物。口渴喜饮者,可用麦冬、百合等煎水代茶饮。亦可常进食有滋补肝肾、补气养血等功效之品,如党参、熟地黄等,以达到扶正固本、调和气血、滋养目窍的目的。因糖尿病患者忌食含糖类食物,易导致身体营养失调,可多进食无糖高钙奶粉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平时还要注意饥饱适宜、饮食多样化。

情志护理 情志失调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因之一。患者患病后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对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甚至会加重病情。所以患者要放松心态,遇事勿恼怒,避免情志刺激。尤其是糖尿病眼底出血视力骤然下降者,更应了解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有效治疗方法,调畅情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患者家属应该帮助患者获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关怀,从而获得满意的疗效。

起居护理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极为密切。故在治疗及康复期间,周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疗效。家属及医护人员应该为患者创造一个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整洁安静的舒适环境,让患者多休息,减少体力劳动,但也要适当运动,如打太极拳、练五禽戏等。平时注意用眼卫生,正确使用目力。不要乱用、滥用眼药水。若有眼部不适要及时治疗,以免延误诊断及治疗。

猜你喜欢

  • 颈肩酸痛该怎么治疗?

    由于我们长期低头或者伏案工作,造成的这个颈部肌肉劳损就会引起颈肩酸痛的症状,在排除了其他疾病之后,确诊是颈部肌肉劳损而造成的颈肩酸痛,治疗起来也非常的简单,这个大家在自己家里就可以完成。首先准备个热水袋,热水袋也充满热水之后啊,裹上毛巾,我

  • 前列腺钙化严重不严重,需不需要治疗?

    前列腺钙化呢,是前列腺炎性分泌物以及上皮细胞等凝结聚集于线管,长期以后形成了一种微小的钙化病灶,通过B超检查能够发现,那么这种病很常见,它是一种良性的病变,很多时候并不伴有症状,所以说也不需要专门的治疗。生活当中尽量的去饮食清淡,减少食盐肉

  • 便秘吃什么好通便

    因为便秘不仅仅有实秘,还有虚秘,特别是慢性顽固性的便秘,很多是气虚阴虚导致的,气虚会出现肠道动力缺乏,气机不畅,而无力将糟粕邪实排除,因为阴虚会出现津液不足,肠道失去濡润,所以说便秘反复难愈,那么气阴两虚是他的根本,泻下药只是暂时缓解了表面

  • 鼻炎的症状,怎么治疗有效?

    首先过敏性鼻炎,中医病名为鼻鼽,以流清水样鼻涕,打喷嚏,鼻痒和鼻塞为主要症状。中成药可以使用(鼻渊通窍颗粒),是由苍耳子,辛夷,麻黄,白芷,薄荷还有黄芩,野菊花等这些药物组成,那么不同于抗生素和激素,那么中成药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激素依赖,那

  • 去湿气的小妙招

    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而人体的五脏中,脾性湿为太阴,阴气最盛则脾气充盛,体内湿气也会正常的运行,不会出现湿气停滞在体内的情况。一旦出现脾气亏虚,湿气无法运化停滞体内便会形成内湿,聚为湿病。长此以往呢,患者体内的湿血开始泛滥,又因为脾虚无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