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冬病夏治,艾灸效果也不错

冬病夏治,艾灸效果也不错

李尤佳 河南省中医院

中药贴敷是“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实,对于一些皮肤高敏或有其他不适宜采用中药外敷治疗的人,还可以采用艾灸、饮食疗法、拔火罐、热疗(日光浴、远红外舱、温泉疗法、沙滩浴)等疗法。

最常见的是艾灸,河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焦乃军副主任医师说,夏天由于天气热、人体内热,还有艾灸本身的热度,可以借助特定的穴位,用温热的药物进行灸疗。艾本身就有温通、活血化瘀的作用,燃烧后,可以使热气内注,把深伏在人体内部的寒邪驱逐体外,使人体阳气充沛,达到温通经络、扶正驱邪、培补气血的作用。

艾灸简单易操作,是常见的保健预防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灸时可以将整个艾条从中间切开,使切口面积增大,每次每个穴位灸3~5分钟即可,使所灸穴位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最好选用有烟雾的传统艾条,有一种无烟艾条,临床效果并不很好,因为灸的效果一方面取决它的热度,一方面取决于药物本身的作用,而制成无烟艾条有可能使药物本身的作用改变。

焦乃军向大家介绍几种简单常用、效果较好的艾灸穴位治疗方法。

1.足三里灸(最常用的保健要穴)

部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方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调理脾胃、调理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2.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灸(保健要穴)

部位:神阙穴,即肚脐,位于脐窝正中;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半处;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方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培补正气、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理气和肠。

3.背俞穴灸

部位:背腰部,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背部各有一个背俞穴,如心俞、肝俞、大肠俞等,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方法:因穴位较多,个人不便于操作,应到医院由针灸科大夫用艾箱灸。

作用: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是夏天用阳之位补阳的重要场所。可补充背部的阳气,也就是补充全身的阳气,人体内的寒邪则容易去除。

猜你喜欢

  • 丢三落四,健忘四种病机导致,中医对症治疗

    那么健忘与生性迟钝,天资不足还是有不同的。历代医家认为健忘与心,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那么形成健忘的病机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跟大家一块儿分享一下健忘常见的几种病机。首先就是我们这儿说的心脾不足了。心脾不足我们常见的就是失眠,健忘,心悸,怔仲,

  • 下肢水肿,水液代谢失常,一方辨证消肿

    首先是肺,我们都知道肺有通调水道,宣发肃降之力,如果肺的通调水道宣发肃降之力降低,就会导致水液代谢功能失常,出现水肿的临床表现,第二个就是我们说的脾,脾有运化水液功能,如果脾的运化功能降低,水湿内停,停于肠中,就会出现腹泻,在这种情况,水湿

  • 五心烦热,盗汗便秘,可能是阴虚火旺

    大家好,那么今天一同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我们来一块儿看。患者男,23岁,自述长期盗汗,大便闭结。在诊疗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的是患者五心烦热,盗汗的同时面赤心烦,口干口渴,小便黄,大便闭结。舌脉是什么样呢?舌红苔黄,脉细数。从这个临床表现来看

  • 脾虚湿气重,大便不成形,一方健脾祛湿。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首方剂,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的参苓白术散。这种方子所主治的病症就是中焦脾胃气虚。因运化水液功能降低,水湿内停太严重而出现的脾虚湿盛之泄泻,对于这样的病症,临床表现会有什么?患者所描述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这个病

  • 慢性萎缩性胃炎,这几个临床表现要知道

    说到这个病因,它引起的原因比较多,比如说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还有我们说的酗酒和一些药物的因素,都可以使胃粘膜表面反复的受损,因为这样的反复受损,久而久之导致了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出现的一系列临床